圖/何時
文/何時
走出玫瑰園,往左轉就是村內了。明明極目望去就瞧見鎮上的高樓,此處卻如化外之地。傍晚,這年頭當然不可能有炊煙,但該是下班時分,怎安靜得如無人之境?
拴在釋迦樹下的黑狗張著警戒卻疲憊的眼神望過來,剛要張口吠,燕子已探頭喃喃問牠:「這麼熱,你有水喝嗎?」狗被燕子搶先安撫了,即刻夾起尾巴轉身趴下;古亭畚下的狗見到人,吠了幾聲,燕子當然沒在怕的,同樣探頭問牠有沒有水喝?小黃大概未見過有過路人如此操作,哼哼兩下就沒了聲息。
燕子饒有興味地看著:「古早的穀倉耶!不知裡面裝什麼?」說著,趨近前後端詳。我笑她:「內館聰,看兼摸!」她一臉狐疑問:「什麼意思?」這是限定地區的歇後語啦。
話說從前小山村裡有個人叫阿聰,無論看到啥物,總要趨前詳細看、仔細摸。燕子疑慮更深:「真的?哪有這樣?」哈哈,我也不知原由,只是老家那整個區域某個年齡層以上的,都知道這話的精準用法!
古早的穀倉我們叫古亭畚,有人考究說,是囤積穀物用的應當稱「穀亭囤」才是。「畚」是盛土的工具;「囤」才有儲物之意。說得挺在理。只是,如此古老的物件能在農村看到已屬不易,再追究正確叫法更覺傷感。
早年,家有菸樓、古亭畚可都是「大戶人家」,有回問父親:「庄內怎沒有古亭畚?」父親幽幽地說:「生食都無夠,哪有通曝乾?」在那個年代、那樣的山村,多一甕醬筍、一罐豆豉就已萬幸,何須古亭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