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國興(馬佛青總會前任總會長、國際佛光會馬來西亞協會發起人)
2023年2月5日下午,傳來佛光山開山宗長、國際佛光會創辦人星雲大師在高雄佛光山傳燈樓開山寮圓寂的消息,當時許多佛友難以接受這個噩耗。
後來,想到大師曾說過他發願來生繼續當一名和尚,弘法利生,大家心裡又萌起新的期待了。
1977年皈依大師後,曾經接觸大師多次,虛心受教,近距離親歷感受大師的言行舉止,讓我最緬懷的是大師對青年的厚愛。大師一向對青年重視,因而我國佛教青年,特別是馬佛青總會的成員,對大師十分敬仰。
1975年,因特別機遇閱讀佛光山出版的《中國歷代佛教書畫精粹》一書。書的後半部圖文並茂地介紹大師和與八年前和他一起在高雄開創佛光山的徒眾。
佛光山是我學佛後一直盤踞在腦海的一個理想佛教道場模式──活動多元化與青年化。它是一個獨特的現代化道場,集修持、文化、教育、慈善、藝術及學術一體,成為革新佛教,改善人心,淨化社會的一個重要據點。1977年,當佛光山慶祝開山十周年時,我以馬來西亞佛教青年總會總祕書身分,連同八位佛教青年到佛光山取經,虛心受教。
佛教需要青年 青年需要佛教
大師開示「佛教需要青年,青年需要佛教」的一句話讓我們看到馬來西亞佛教的希望。大師在佛光山實踐「佛教需要青年,青年需要佛教」的精神。在佛光山上,我們接觸到許多受過大專教育、有抱負、有幹勁、有護教熱忱及全方位的僧青年,也看到無數熱愛佛法,追求真理,放下萬緣來參與各種活動的社會青年。
回國後,為了不辜負大師對馬來西亞青年的期待及提供發展我國佛教的方向,馬佛青總會到處推動成立佛青團、佛教會與周日佛學班,舉辦適合的活動,讓更多青年有機會接觸佛法,使佛教充滿生命力與活力。學佛青年的增加也帶動了日益增加的僧青年,化解佛門多年來面對缺乏出家人的困境。
在佛教出版事業貧乏的七○年代,尋找大師的著作難之又難。大師慈悲應允,讓佛青總會重印大師的文章作為容易攜帶的單行本流通。文章多選自一套四巨冊的《星雲大師講演集》。
大師的文章深入淺出,內容精采,非常契合年輕讀者的需求。大師特別交代佛光山文物流通處協助馬佛青的佛青文化服務處,讓佛光山的出版物及其他文物能夠在我國流通,方便大眾請購。為了協助培育僧才,佛光山派下的佛學院接受馬佛青推薦的僧青年進修。
大師的著作讓許多佛教徒期待他的蒞臨。1983年,大師實踐回饋大馬佛教的承諾,帶著他的弟子再次踏上他在二十年前曾經來過的馬來西亞,開始在我國展開推廣人間佛教之旅。
從此過後,一次又一次的蒞臨,掀起了一陣又一陣的「星雲旋風」。
1983年9月,大師應新馬佛教界之邀訪馬時,特來函交代安排一場佛光山僧團與馬佛青總會的交流會,並接受馬佛青恭請擔任宗教導師一職。1984年6月,大師在檳城主持兩晚大型講座會,為馬佛青會所主持開幕,過後為太平佛教會與馬佛青啟建當時被譽為我國規模最大的法會──萬緣法會。該法會協助太平佛教會擴建會所,實踐馬佛青基金會自購會所的美夢,及在太平創辦全國首個佛青訓練中心。
世佛青榮譽會長 全球佛青導師
1985年8月,在馬佛青推動下,世界佛教青年聯誼會在佛光山成功召開「首屆世界佛教青年學術會議」。大師成為世佛青成立後的第一位榮譽會長,為世佛青護航,提供全球佛教青年精神上的領導。
這是大師與我國佛教超過半個世紀法緣的開始,以一個外來和尚的身分,致力在我國推動人間佛教、生活佛教。
1990年,我與多位下崗不久的馬佛青接受大師委託,協助成立國際佛光會馬來西亞協會。雖然一度引起佛教界內部爭論,最後於1992年獲得註冊,成功地讓這個佛教界的新彗星照耀這片土地三十年。
雖然大師色身已經不在,但他為我們留下珍貴的法身舍利,文字般若。全套共365冊(後新增至395冊),3千餘萬字、5萬篇條目的《星雲大師全集》是大師集一生心血,發揚人間佛教的卓越成果,讓法水長流五大洲。
《星雲大師全集》讓後世讀者體會大師弘法度眾的風采,感受法雨滂沱,滋潤大地眾生的美好。文字般若體現大師的三顆「心」:道心、願心與用心,從而激發讀者的「菩提心」,走上菩提大道。通過文字般若,大師為後代築起一道又一道「護法長城」,使佛法遠離邪魔外道的侵犯與破壞,讓法輪常轉,萬古長青。
把悲痛不捨轉化為力量,一起祈求大師乘願再來,繼與大師共續前緣,學習大師為教無私付出的精神,聽從大師的叮嚀,從拜佛、念佛,繼而學佛、行佛及護佛。
(轉載自《人間佛教》學報‧藝文第4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