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薛振榮(馬佛青總會前總會長)
曾經有一位佛教界前輩,知道馬佛青聯合不同道風與傳承的全國性佛教組織,包括馬來西亞佛光山,一起辦大馬衛塞節慶典,他如斯對我說:「為何我們不能純粹聯合『本土』的佛教組織就好?怎麼要跟外來的佛教組織合作?辦大馬衛塞節慶典,就該由所謂『土生土長』的佛教組織聯辦。」
我當時突然想到,如果台灣佛光山,甚至星雲大師仍舊停留在這樣的角度與心胸,就不會有「法水長流五大洲」。
佛教組織辦活動,都會秉持「先以欲勾牽」,開方便門,舉辦看似非佛教且通俗的活動,以接引更多大眾學佛。馬佛青在數年前,就曾在各地舉辦籃球賽,包括全國賽,以吸引更多青少年接觸佛教。
1950至60年代,星雲大師就在台灣宜蘭舉辦籃球賽。在一個對佛教屬於寺院、誦經、吃素的認知年代,舉辦籃球賽根本就是離經叛道,不務正業。星雲大師比許多佛教領導對推動佛教發展來得前衛,且走快了至少五十年。
星雲大師重視青年,這是眾所周知 的。80年代,星雲大師應馬佛青之邀前來大馬巡迴弘法,也為馬佛青辦「萬緣法會」募款。
大師了解到,在職青年沒人脈,事業與經濟也不穩定,所以,非常配合馬佛青。這也造就馬佛青那一代的元老們,非常感念星雲大師的滴水之恩,甚至協助推動成立大馬佛光協會,並在後來成為裡面的主要幹部。
星雲大師待人處事的視野與胸襟,一直是我當年在推動馬佛青所秉持的精神所依,這也與馬佛青從創立至今的方針吻合,以一個前瞻性的全國佛教青年領導佛教組織,匯聚不同傳承、宗派、年齡的佛教單位,建設大馬佛教。
那天,我在宜蘭佛光大學,看到某棟大樓牆上的一段話:匯千江之水,為教為眾生。我想,這就是大師這一生最好的寫照。
祈願大師,乘願再來,人間需要更多的星雲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