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星雲大師圓寂二周年】人間和尚─懷念星雲大師(節錄)

文/裴勇(原佛輯刊主編) |2025.02.14
1343觀看次
字級
星雲大師創辦的人間佛教事業融入生活,貼近社會,走出山林、在都市大放異采;走向世界、在全球遍地開花。圖為佛光祖庭宜興大覺寺風光。圖/人間社記者周云

文/裴勇(原佛輯刊主編)

「揚州明月照英才」。就弘揚中華佛教而言,可謂:古有揚州先賢鑑真,今有揚州高僧星雲。鑑真大師是「六次終成東渡願,一帆競遂扶桑緣。奈良興建招提寺,佛日宏輝瀛海天」,而星雲大師則是「心懷度眾慈悲願,身似法海不繫舟。問我平生何功德,佛光普照五大洲。」唐代的鑑真大師,把中國佛教傳到日本,為法操勞而雙目失明,被尊為「盲聖」。而當今的星雲大師,把漢傳佛教傳到全世界,實現了他「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的弘願。趙樸老曾以「富有恆沙界,貴為人天師」的詩句贈送星雲大師,稱他是世界上最富貴的人。他的雙目現在也近乎失明,卻仍然為法忘軀,不遺餘力,燃燒著自己。

人間佛教 星雲模式

自太虛大師倡導人生佛教、人間佛教以來,星雲大師無疑是當今兩岸中國佛教界推動落實人間佛教第一人。之所以能落實,是因為有理念,有制度,有人才,有格局。人間佛教是星雲大師的畢生職志,他以既尊重傳統又與時俱進的精神,提倡傳統與現代之融和,特重佛教管理制度的創新。

他創辦的人間佛教事業融入生活,貼近社會,走出山林、在都市大放異采;走向世界、在全球遍地開花。可以說,在他鍥而不捨的努力下,在一定範圍內初步實現了當年太虛大師所倡導卻未有因緣完全實現的佛教教理、教制、教產革新的理想,形成了星雲模式的人間佛教。

就教理而言,星雲模式的最大特點在於導正、歸正,即把對人間佛教教義教理的闡釋回歸到佛陀的本懷,回歸到佛法的真實義趣。在人人爭論誰是人間佛教創立者之時,他把人間佛教回歸到佛陀創教之初的本意,使人們看到了人間佛教並非某人之標新立異,佛陀本人就是人間佛教的開創者,人間佛教的強調就是回歸佛陀本懷,人間佛教也正是正法重輝的希望。另一種形式的導歸就是力促分散的佛教回歸到整體的佛教,爭訟的佛教回歸到融和的佛教。因為佛教最初就是沒有派別,本來不存在門戶之見。

為此,星雲模式除了提倡中國佛教八宗兼弘,而且主張南傳北傳佛教融和、大乘小乘融和、顯密融和、僧俗融和。因為有了和諧才能擁有一切。就教產革命而言,星雲模式建立了寺廟僧團的現代管理方式和現代財務運作制度。

而最重要的是,就教制而言,星雲模式在繼承傳統和合僧團的六和敬核心精神的基礎上,成功地進行了創造性的現代化轉換。星雲大師曾指出:「佛教最大的弊端就是沒有制度,像一盤散沙,各自為政。」「唯有健全的制度,才能帶動佛教的復興。」僧制改革實乃近現代社會發展對中國佛教改革提出的一項最基本要求,改革傳統僧眾及寺院制度,建立適應現代社會轉型而產生的新型僧伽制度,實現傳統與現代結合的新僧伽制度,是佛教在現代社會得以延續和健康發展的根本,因此成為佛教三大革命中的最核心任務。

星雲模式成功地在佛光山建立了僧團立法制度、宗務委員會制度、本山和別分院制度、一個師承制度、教育劃分改革制度、淨士師姑制度、職務輪調制度、序列等級制度,檀講師制度、功德主制度、佛光會信徒弘法制度、佛教青年團、佛教童軍制度、出家人父母和有貢獻的信眾安老制度等一系列傳統與現代融和的新型佛教教團管理辦法。

佛光山開山五十多年來,星雲大師以他的深悲弘願、般若智慧和勇猛精進,帶領佛光人實踐人間佛教,實現了將人間佛教和中華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的創舉,他所推動的中國佛教人間化、人間佛教國際化事業在中國當代佛教史上留下可圈可點的一頁。

有情有義 共生吉祥

與老人的每一次接觸都感受到他的真性情,每一次交往都感受到他的有情有義。在每一個場合,老人的目光和言語總能照顧到哪怕是最不起眼的一個人,每見此情,我的心中就會升起「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的〈佛光四句偈〉。老人笑起來有彌勒佛一樣的歡喜勁,嚴肅時有種略帶哀愁的悲憫相,每憶起都栩栩如生。

記得我第一次上佛光山,大巴上播放著老人1989年回大陸弘法探親的紀實錄像,當看到老人見到過去的老師和親人霎時老淚縱橫時,我們無不為之動容落淚,我的耳邊也油然響起〈故鄉的雲〉那首深情的台灣老歌……老人少小離家,至今鄉音未改,星雲不就是那片眷戀故鄉的雲嗎?老人身上總有一股濃厚,深廣的家國情懷。這片雲,從故鄉緣起,雲水三千、雲遊天下,飛越那片海,來到寶島;飛越太平洋,望向世界,最終又回向那魂牽夢繞的原鄉。

趙樸老曾說,他一生最敬重星雲大師有二個原因:一是大師是孝子;二是沒有人像大師一樣,能把佛教的事業遍及全世界五大洲。可謂「慈光照三界,大孝報四恩」、「大孝終身慕父母,深悲歷劫利群生;西來祖意云何是?無盡天涯赤子心。」(趙樸老詩)大師作為一個孝子、一個愛母親的人,他也必然是心繫祖國,鄉土情深。

多年來,他不顧年高體弱,奔走於兩岸之間,盡可能地為兩岸融和多做努力。大師常說:有佛法就有辦法。在促進兩岸交流方面,大師提出兩岸要以佛教為緣,以融和為本。這些年來,大師以兩岸一脈相承的佛教為緣,會同台灣佛教界高僧大德與大陸佛教界共襄盛舉,開展了一系列具有深遠意義的佛教交流活動。他曾說:「尤其對兩岸的共同合作,禮請佛指舍利來台供全民禮拜供養,期能促進兩岸友誼,早日實踐和平,這是我一生最大的心願。」

從迎請佛指舍利赴台供奉,到海峽兩岸佛樂聯袂展演;從兩岸四地佛教圓桌會議,到世界佛教論壇,我們總會看到大師高大威儀的身影,總會聽到大師充滿智慧的發言。令人欣慰的是,大師促進兩岸融和的理想,從無到有,從一小步到一大步、逐步地從可能變為現實,從初始邁向深入。在兩岸眾多高僧大德、有識之士的共同努力下,兩岸的佛教已經率先地愈來愈緊密地融和在一起。這種融和成為兩岸融和的先機,為兩岸進一步深度融和做出了有益的嘗試。

佛陀本懷 人間和尚

佛教講自淨其意,我們應時刻努力「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在讓漢傳佛教於世界各地具有了實體存在的事實面前,在一位九十老僧一生把全身心都奉獻給佛法和有情眾生的事實面前,你還在挑剔什麼?政治和尚可能是偏見,金錢和尚可能是俗見。老人在弘法利生中創造了巨大價值,何曾用在為自己求安樂上?

其實,老人不是政治和尚,不是營銷和尚,不是辦學和尚,也不是書法和尚,這些都不能代表他一生的弘法。他所做一切都是為了佛法能澤被人間,如太虛大師說:「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六祖惠能大師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佛陀出生在人間,成道、說法、弘法利生在人間。作為為法而生,來世還想做和尚,以人間佛教為佛法效力,為世人奔走,常表明自己人間性格的人間行者,對星雲大師最好的稱謂,我想應該是——「人間和尚」。



(轉載自2025年2月12日「原佛」微信公眾號)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