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人前往台灣遊歷,皆生許多驚喜,許多感慨,許多話題,其中常有這一說:「台灣有座山,山上有座廟,廟裡有個老和尚會說故事。」
這座山就是佛光山,這位和尚就是星雲大師,這故事就是「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人間佛教。圖/Pexels
文/徐學(廈門大學兩岸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教授)
中國大陸人前往台灣遊歷,皆生許多驚喜,許多感慨,許多話題,其中常有這一說:「台灣有座山,山上有座廟,廟裡有個老和尚會說故事。」
這座山就是佛光山,這位和尚就是星雲大師,這故事就是「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人間佛教。
我是佛 提升自我人格
故事人人會講,編得巧講得好,才是創意;講得高妙動聽而源源不斷,且付諸實踐的,就是創意大師了!
佛光山如今家大業大,可點點滴滴都是星雲大師及其弟子和信眾的心血,點點滴滴也都來自大師的創意。其創意有形可見的是遍布全球的各式組織機構、各式團體和社群,外加他在文學、藝術、教育、慈善、醫療、建築等方面的卓越成績;無形的是他的精神、境界,其中最大的一筆精神創意就是,由台灣出發輝耀全球的二十一世紀的人間佛教。
《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註:《人間佛教佛陀本懷》簡體字版)一書和星雲大師的眾多著作一樣,深入淺出,簡明扼要,悲天憫人,諄諄教誨,將他一生所推行的人間佛教思想和實踐加以總結。
閱讀此書,我們如同進入了琳琅滿目的寶庫,驚訝於佛法的博大和哲人的睿智,更加溫暖的是大師將佛教從山林隱逸的消極避世一改為人間淨土的積極建設,並適應現代社會各個層面的心靈需求,開發出許多方便之門。源源不絕的創意亦是其中一支,它散落在其眾多論述中,有待細心爬梳與研究。
一個人如何創意?創意來自何方?
許多論者認為,創意來自靈感或者神啟,難於分析不能探究。但星雲大師並不認為創意來自莫名的靈感、刺激乃至附身。他說,一般人常迷戀「神通」,就是希望自己能擁有呼風喚雨、騰雲駕霧等奇術,以為這才叫做神通。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如果留心注意的話,到處都有神通。
他不斷地說明和啟示我們,創意是來自生活的智慧,須要內在長期不斷的自我修持,讓生命回歸創意無限的本源。他諄諄教導我們,要在生命中尋找創意,而非在創意中尋找生命。
許多論者探討創意,總是強調方法,他們認為,創意只是一種通過更替思惟意識,挖掘和激活資源組合方式,進而提升資源價值的方法。但星雲大師認為,創意要有方法,方法是建立在智慧的基礎上。星雲大師用生活事例多方開啟信眾的智慧,開啟我們對生命的洞察力和對萬物的同理心。
人人皆可自我提升,人人皆可立地成佛。像星雲大師說的,「我有如來智慧德相,承認『我是佛』。這種對自我的提升,就是人間佛教的精神。」超凡的人格必然尋求超凡的創意,超凡的創意導出超凡的方法。
《西遊記》中,悟空向師父請教《心經》之意,唐僧說,「千經萬典,也只是修心」。這心不是貪心、痴心、妄心、狠心,而是一無所念、乾乾淨淨的空心。
無所念 空中體現妙有
讀星雲大師著作,每每想起此一情景。創意與「空」相依相生。在《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這本書中,星雲大師反復提醒我們「空」的重要。他說:「我自己在佛門裡面近八十年的出家生活,慢慢體會到『空』的重要。」
空的第一步,去除幻象。空的第二步,清空自身。空的第三步,達到永恆。《般若心經》如是說:「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星雲大師說:「心中的肚量如虛空,你還不能容納宇宙所有的佛說的『世界是我們心裡的世界,眾生是我們心裡的眾生,萬物是我心中的萬物』嗎……所以空即是有,你為什麼不能從『空』中去體現萬有呢?所謂『宰相肚裡能撐船』,我的肚量如虛空,我還不能成為世界的主人嗎?」
可見,放空,不是壓制、壓抑,從心理層面看,壓制壓抑是另一種執著。放下、放空,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個「生」字透露出無限生機,把我們從所執著的形象、妄想,所執著的觀念、妄見解放出來,不黏滯,不痴迷,不停留,生命永遠活潑生動。
所以,星雲大師說,虛空是不生不滅的,若能體會虛空這種特性,就能了解生命也是不生不死的。他還說:「所謂法身者,就是遍滿虛空、充塞法界,無處不在、無處不有的本來面目。」
星雲大師非常形象地闡釋「空」,說空是因緣,圓形的,是循環的境界;講時間是無始終,講空間是無內外,是生生不息、欣欣向榮的。大師說;「既然因緣是循環、是圓形的;那麼空、虛空,應該是虛空無盡、無限啊!」 因此,他告訴我們:「空,有積極的意義;空,有成就萬物的功能;空,等於我們的泉源活水,在虛空中暢遊,那不是多美妙的人生嗎……沒有空,哪裡能涵容萬物?沒有萬物,空又如何體現?」
離有無 開顯心中智慧
「靜故了群動,空故納萬境」,「觸目皆如,無非見性」。鈴木大拙說的好:「當『本來無一物』這一觀念代替『本心自性,清淨無染』的觀念時,一個人所有邏輯上和心理上的根基,都從他腳底一掃而空,現在他無處立足了。這正是每一誠心學佛者在能真正了解本心之前所必須體驗的。『見』是他無所依憑的結果。」
這裡,「空」沒有「本源」的含義,它只是說明萬物皆無自性。因此,萬物是相同的;「空」也不著世俗的「有」、 「無」兩邊。它既不在「有」,也不在「無」; 然而又不離「有」,又不離「無」;它超然於二者之上,但又與二者有著密不可分的連繫。「空」與有、無的這種關係,在認知論上來說,遠遠超出了非此即彼的思惟方式。
星雲大師說,世間最可怕的是無明;開顯心中的智慧才是斷苦之本。有智慧的人,對於任何事物都有正確的認識與了解,「別人看到外,我看到內;別人看到相,我看到理;別人知道點,我知道面。這就是智慧。『感謝因緣』,就是有般若的智慧人……有智慧的人,懂得尋找生命的根源……有智慧的人,凡事往大處著眼,並能識大體,不會為了私事而和人計較,自然能夠受人尊敬。有智慧的人,愈是緊急的時候,愈能鎮靜沉著;唯有在鎮靜中才能想出應付事變的方法。」
星雲大師論創意,首先教你進入創意境界。遵循星雲大師開示的創意路徑,我們的思考,從個別的、可見的萬物,轉向了整體的、不可見的世界,從零散的點──「萬象」,轉向了有機的面──「境界」,後者顯然更具生命意味。這是一種真正的無待、絕對的自由,向內同時向上無限打開,不斷趨於高遠深邃,也趨於逍遙、超越以及人生的空漠之感。
佛學作為理論和實踐並重的修學體系,基於理性而又超越理性,立足人間而又超越人間。佛法在世間的流布,當然必須借助世俗一切學問共許的理性和邏輯思惟;同時,又必須時刻警惕世俗理性的局限,不能把出世指向的佛學囿限於世俗的理性。在星雲大師的著作裡,我們看到了佛學的一體兩面,既有宗教家的觀照與反省,又有生活家的獨處與歷練。
大智慧 解決文明衝突
大師有言,萬物皆以因緣和合而生,本無自性,故皆曰空,性雖然空,相卻是有,「佛法不是在文字裡,佛法是在心裡,在宇宙的空間裡,在信仰裡。」
當今世界多元文明的衝突,有生態危機等新的問題不斷浮現,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有更大的智慧。
星雲大師提倡的人間佛教,為我們提供了另外一個視角:不同文明之間雖然不可避免地會存在衝突和磨擦,但本質上是可以互補的。因此,文明之間應當相互尊重,相互合作,相互交流。實際上,整個佛教史就是一個不斷同異文化碰撞、交融的過程。佛教總是承認對方的存在,尊重彼此的差別,然後再在更高的層次上謀求統一。
無論是中國大陸還是整個世界,存在的問題何止千千萬萬,而千千萬萬問題的圓滿解決,無疑要本著人間佛教給我們提供的基本原則。「人間佛教」運動在新時代的展開,星雲大師與佛光山最大的創意,功不可沒。
智慧就是財富,一個人的勞力有限,真正的能源在於內心的智慧;能夠開發內心的能源,人生才會活得充實、快樂,世界才能戰勝苦厄,再創生機。
星雲大師寧靜地高瞻遠矚,在我們面前打開了無限空間,讓我們獲得了創意,充滿了透視力。
(轉載自《人間佛教》學報‧藝文第52期,2024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