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鋦藝傳承人】耿海勝 從鋦鍋鋦碗到鋦「藝術」 文/記者楊文 |2023.07.23 語音朗讀 6772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工作室裡,耿海勝正在修補瓷器。圖/張軍攝影耿海勝細心修補瓷器。圖/新華社耿海勝展示修補好的物品。圖/新華社一件修補好的鋦藝物品。圖/新華社 文/記者楊文找碴、清理、製釘、打孔、補漏……在位於山東省威海市環翠區竹島街道的吉呈軒鋦工坊,伴隨著「叮叮噹噹」的敲擊聲,一件破損的清代瓷盤在耿海勝手中「破鏡重圓」。傳統非遺必須創新鋦藝,是一種古老的民間手藝。匠人們通過找碴對縫、定位點記、打孔鋦釘等環節,讓一件件破損的瓷器恢復原貌,再次綻放藝術魅力。「這是金剛鑽,把它繞到拉弓的弦上,然後拉弓,就可以在要修補的瓷器上打洞。」作為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鋦藝項目傳承人,耿海勝近期又忙著對接一支二十五名小學生組成的研學遊團隊,向學生們教授修補技藝。鋦藝早在唐代就有記載,距今已有一百多年歷史。這門手藝廣泛分布各地,鋦匠也是當年老百姓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匠人之一。「膠東這邊為什麼鋦匠這麼多?因為咱當地交通不發達,瓷器不太容易運輸,摔了以後基本都要去修理。」耿海勝介紹,自己的爺爺、父親都是鋦匠,耳濡目染讓他也愛上了這項純手工技藝。「不用膠水,僅靠幾枚鋦釘,就能把破損且易碎的陶瓷器修補得滴水不漏,是這項技藝傳承千年的關鍵。」他說。工作二十多年來,耿海勝將鋦藝傳統技藝操練得爐火純青,甚至還掌握了「膛內鋦」。「『膛內鋦』是從器物內部向外鋦,平常都是從外向內鋦。隨著時代變遷,鋦藝也從簡單修補,轉向珍貴古瓷器、紫砂等古董文玩的修復,也考驗鋦匠的技術和審美。」耿海勝說。記者在耿海勝的工作室看到,一個風乾後的葫蘆,經過鋦藝加工後,變身「葫蘆茶壺」,成為頗具特色的「潮品」。「隨著時代發展,這種傳統非遺必須創新,不斷發展工藝和豐富衍生品,才能讓更多人了解、更好去傳承。」耿海勝說,近年來他創新了多款實用和美觀的鋦藝文創產品,並利用微信公眾號、抖音、快手、小紅書等平台,讓傳統鋦藝走出封閉的工坊,讓年輕人認識鋦藝、喜歡鋦藝。帶領徒弟二百多人傳統鋦藝,不僅有修復的功能,也有美學和藝術價值,傳遞尚儉的美德。二○一六年,耿海勝將傳統鋦藝成功申報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傳統手藝煥發了新活力。耿海勝說,他前後帶了二百多個徒弟,並和北京工業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山東大學等建立校企合作。當地街道還結合耿海勝等人的工作室,打造新型公益文化空間,展示威海本地民俗文化。「現在,我們這裡成了年輕人的『打卡』地,每年平均接待遊客一萬五千人次以上。」耿海勝說。據了解,目前環翠區將鋦藝等四十四個項目列入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同時,從抓實非遺雙創發展入手,出台扶持政策激勵傳承人創新創造,推進非遺文化進社區、進校園、進鄉村,助力各非遺項目傳承發展。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前一篇文章 【布糊畫傳承人】郝如香 布上丹青造就畫中「浮雕」 下一篇文章 【石影雕傳承人】方士英 花崗岩上「繡」芳華 熱門新聞 01【詩】夏身2025.08.1502智利佛光山 祝福寶寶平安成長2025.08.1203【閃文集】黃金杯2025.08.1204佛光山佛館 台灣最強博物館2025.08.1305北區知賓培訓 以專業服務廣度有緣人2025.08.1406【論愛談情】把愛說出口2025.08.1207社論--許倬雲院士的悲願2025.08.1308泰華寺致力譯經 促南北傳佛教融和2025.08.1409挑戰你我認知 超級地球數量超預期2025.08.1710國際青年聚佛光山 行佛落實三好2025.08.13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擬音師】韓睿達 用聲音創造更多價值【《聊齋:蘭若寺》主創團隊】追光動畫 呈現真人實拍難有的效果浙江工商大學校長 郁建興 AI浪潮下 並非只鬥智鬥勇【作家】林竹 特殊筆桿書寫動人篇章【海南殘服再生資源公司董事長】陳德琳 以殘助殘 讓愛再生內蒙古農業大學教授 張和平 尋菌30年成就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