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訓中心大門。圖/許峰源
文/許峰源
九月二十三日,第十九屆亞洲運動會(簡稱「亞運」)將在杭州揭開序幕,這場原訂二○二二年舉辦的國際運動盛會,因受到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蔓延全球影響被迫延期。目前,台灣選手正在高雄左營國家運動訓練中心(簡稱「國訓中心」)馬不停蹄地加緊練習,希望在亞運會上大展身手,一舉奪牌為國爭光。
究竟,國訓中心為何設於高雄左營?其歷史沿革為何?又是如何培育亞運選手呢?
亞運,是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IOC,簡稱「國際奧委會」)認定的亞洲大型綜合性運動會,乃整合遠東運動會和西亞運動會而來,由亞洲奧林匹克理事會(OCA)主辦,每四年一屆。第一屆亞運原訂一九四九年在印度新德里舉行,因主辦國籌備不及,延期至一九五一年;直至二○一八年在印尼雅加達舉辦第十八屆亞運,參賽國家已從最初的十一個增加到四十五個,足見其受到關注的程度。
一九四九年兩岸分治以降,台灣參加聯合國及其周邊組織活動,不斷遭受政治力壓迫。一九七一年,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取而代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聲勢如虹,頻頻干擾台灣出席國際會議。政府觀察國際情勢丕變,外交處境日益艱難,為了突破困境,也認為競技運動可促進實質外交關係,因此極力爭取國際競賽機會,以提升台灣的國際能見度。在這樣的氛圍下,訓練各類運動國家代表隊,也成為刻不容緩的工作。
一九七三年,負責訓練作業的中華民國體育協進會(簡稱「中華體協」)決議,在桃園縣舉辦的第二十八屆台灣省運動會結束後,將比賽場地改建為選手村,用以集訓亞運選手,希望能在隔年九月伊朗德黑蘭開辦的第七屆亞運會斬獲佳績;甚至規畫在桃園石門、龍潭地區興建國家運動訓練營地,長期培育運動選手,以期在國際競賽中爭取好表現。
一九七五年,政府決定參加隔年在加拿大蒙特婁舉辦的第二十一屆奧運會,教育部指示中華體協負責選手訓練事宜,然鑒於前揭國家運動訓練營地尚未興建,無法配合訓練工作,必須尋找其他適宜場地。在中華體協理事長黎玉璽的奔走下,先聯繫高雄左營海軍陸戰隊,再經過行政院長蔣經國批准,始得以暫時借用陸戰隊左營北勝利營區,改建為國家運動訓練營地,旋即投入選手訓練作業。
可惜的是,中共再度以「一個中國」的策略,阻擾台灣參與國際賽事,政府與中華體協難以突破障礙,只能被迫退出加拿大蒙特婁奧運會。
儘管一再經歷挫折,政府仍以培育運動好手、伺機爭取表現為目標。只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唯有完善場地和設施,才能讓選手的訓練事半功倍。
中華體協考量勝利北營區既已投身國家運動訓練營地,運動場地與各項設施較為完備,且左營氣候適宜、營地幅員寬闊,加以鄰近軍事訓練基地,可讓選手感染軍隊的嚴謹訓練、規律生活和高昂士氣,是極適合的場地。遂擬定「左營奧運選手訓練營長期使用計畫綱要」,經教育部通過,再獲得海軍陸戰隊同意繼續借用營區後,在一九七六年十一月二十二日正式成立左營國家體育運動訓練中心(簡稱「左訓中心」),成為一個名符其實訓練奧運選手的處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