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車炎江
認真算起來,歐陸德語區可能比英國還要早吸納義大利巴洛克新音樂,但十六世紀牧歌到十七世紀歌劇,義大利音樂的創新發明挾帶多樣化的精湛歌聲表現強勢進入英國後,結果幾乎被全盤內化接收。英國人對外國音樂舶來品展現的友好態度,似乎成為歐陸頂尖音樂家前仆後繼到此發展音樂事業的主要誘因之一。
義大利有作曲家波爾波拉(Nicola Porpora),德奧著名者包括韓德爾(George Frideric Handel)、阿貝爾(Carl Friedrich Abel),以及音樂之父巴赫的么兒約翰‧克利斯倩(Johann Christian Bach)。莫札特八歲與父親前往倫敦巡演期間,曾獲約翰‧克利斯倩傾囊相授,成為歷史佳話。
十七世紀中葉英格蘭內戰後,清教徒克倫威爾(Oliver Cromwell)建立共和政體,王室貴族和天主教機構這些音樂藝術主要贊助來源幾乎全數覆沒。直到斯圖亞特王朝復辟後,英國方得逐步重建音樂機構,吸收法王路易十四引領的藝術新潮流,積極召募並訓練唱詩班男童、發掘人才,培養英國新世代作曲家─漢弗利(Pelham Humfrey)、布婁(John Blow)、珀瑟爾(Henry Purcell)等人。
雖然韓德爾約在一七一○至一一年首度前往倫敦踩點,發表歌劇《李納多》(Rinaldo),和珀瑟爾之間出現大約十餘年短暫的空窗期。然而,他們二人的音樂風格最終依然形成一條連續的傳承路線,直到韓德爾新創英文神劇之後打開新局,正式成為珀瑟爾與英國音樂的繼承人。
十七世紀英國歷經內戰和政局迭宕,使得音樂藝術發展停滯不前,欠缺建立屬於自己音樂特色的契機。但實際上,英國一直到十八世紀仍然維持著繁榮興盛的音樂文化生活。為了舉行慶典,王室會贊助創作大型合唱曲、聘任優秀獨唱歌手、管絃樂團,用於慶生、重要宗教節期儀式或其他重大場合。
像是珀瑟爾一六九二年譜寫的大型經文歌〈聖女則濟利亞日頌歌〉(Ode for St. Cecilia's Day),就是學習法國式大型經文歌(grand motet)而作。日後,韓德爾不僅創作了標題相近的聲樂作品,還以珀瑟爾音樂風格作為其一七三○至五○年代英文神劇作品的典範。
此外,珀瑟爾也和其他同時期英國作曲家創作一種名為「catch」的卡農曲(在英國亦稱為「round」)。這種無伴奏卡農合唱曲的歌詞雖然經常流露粗鄙淫逸的情色語意,但仍具備機智幽默和文風雅趣,逐漸成為當時上流社會成年男性歡宴娛樂時的主要社交活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