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臣軼傳》元朝政治家-耶律楚材

陳菽蓁 |2008.05.22
866觀看次
字級

 清乾隆年間,為了褒賢效忠,在今北京西郊頤和園為耶律楚材建祠、題碑雕像,乾隆皇帝並御詩墓碑以供後人瞻仰;明代著名文學家張溥則認為耶律楚材「相二帝、辟草昧、開基元德」其功績可與周召二公相比、元朝宋子貞〈中書令耶律公神道碑〉說:「國家承大亂之後,天綱絕,地軸折,人理滅」的時代,耶律楚材「以一書生.孤立於廟堂之上,而欲行其所學」使「天下之人固已均受其賜」。

歷朝統治者對耶律楚材的推崇,與他去世時,蒙古人民哀痛逾恆、幾日不聞奏樂歌唱之聲之敬畏態度相彷,耶律楚材的出世精神、入世經事,是叫人無限感佩的。

蒙古政權由奴隸制而封建制度,耶律楚材功不可沒。尤其是在窩闊台掌權後,他利用自己的特殊地位,引導漢化,不但對蒙古政權產生極大影響力,仁心仁政澤被百姓,受其恩惠者更不知其數。所謂「公門好修行」,誠足為公門者誡!

耶律楚材字晉卿,契丹族人,號湛然居士,又號玉泉老人,金朝章宗明昌元年(西元一一九○年)生於燕京(今北京)西山。父親耶律履為金朝尚書右丞相,耶律楚材家族本是契丹皇氏後裔,為遼太袓的八世孫,紹熙二年(一一九一年)耶律楚材出生剛滿一年,父親耶律履便因病去世、家道中落,耶律楚材在母親的教育下「繼夜誦詩書、廢時毋博弈」,耶律楚材年紀輕輕已經博覽群書,甚至旁通天文、地理、律曆、醫卜及釋道之學,並善詩文。

金章宗泰和六年(一二○六年)耶律楚材十七歲即通過章宗親自考試、初入仕途,任金朝開州同知。金宣宗貞祐二年(一二一四年)首都遷往南京,耶律楚材被留在燕京,任左右司員外郎,不久燕京失守,耶律楚材被困城中絕糧六十日,蒙古太祖十年(一二一五年)城被攻陷,耶律楚材從此和金政府和家人失去聯繫,眼看大勢已去、國破家亡,耶律楚材將功名之心束之高閣,拜萬松老人〈行秀禪師〉學佛,專心一致修行參禪,苦心鑽研佛學事理凡此三年,成為燕京城中有名的佛教居士,然他未忘經世澤民之志,以為「窮理盡性,莫尚佛法;濟世安民,無如儒教」,長久的治學與修行,使得耶律楚材立志「以佛治心、以儒治國」。

蒙古太祖十三年,蒙古軍破中都後,成吉思汗聽聞耶律楚材之才能,於漠北召見,甚為讚賞。次年,隨軍西征。以一介書生隨軍東征北討,卻能憑藉包括天文曆法等的廣博學識,深受成吉思汗倚重。後在窩闊台汗時期參與議論軍國大事。

耶律楚材為蒙古制定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和制度:

一、逐步革除蒙古屠城掠殺的習慣,漸而除免了難民降俘之死。

據說當時避兵亂於城中的百姓就有一百四十七萬多人,皆因此倖存。

二、諫阻「裂土分民」政策,壓制地方勢力、加強中央集權。

三、尊孔用儒、始興文治。

四、立法執法、制止貪暴。

其餘如:阻止蒙古貴族將農田闢為牧地、用課稅代替軍事對民掠奪、釋放俘虜保衛百姓等,讓百姓樂業安居,免於惶恐不安、流離失所之苦。

蒙古帝朝立國中原亦「華夏富庶」、「時稱治平」,可謂「大有造於中原」矣!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