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乾菜、蘿蔔乾、豆腐乳是客家婦女最拿手的醃製家常菜。尤其是梅乾菜,對客家人來說,是一道既方便又能儲存良久的美味菜餚。
梅乾菜的由來,是客家人的祖先從中原逃難到南方,遷徙路途中為了能長久保存,而且又攜帶方便而發明出來的一種醃製菜。
酸菜、福菜和梅乾菜都是客家特有的風味菜,這些菜都是由芥菜(閩南語稱為掛菜)醃製而成。一般客家鄉親都在秋收過後,稻田暫時休耕時,在田裡種植芥菜。等芥菜在冬天及初春收成時,就開始製作酸菜、福菜和梅乾菜。
田裡的芥菜,一棵棵地割下,先在太陽下曝曬半天,然後拿回家中,鋪在稻草上,上面灑上一層鹽,再鋪上一層芥菜,就這樣一層芥菜一層鹽地層層往上鋪,然後叫家中的小孩將腳洗乾淨,站在芥菜上面用腳去踩。
踩芥菜的工作很辛苦,為什麼要叫小孩子來做呢?因為大人有其他事要做,根本沒得閒,而且大人的身體比較重,也不適合上去踩,會把芥菜踩爛,小孩子的體重適中,踩出來的效果加倍的好。
小孩子踩芥菜,一踩就得踩上一整天,剛開始踩,還覺得好玩,在芥菜上跑過來又跑過去,幾個小孩在一起像玩遊戲一樣,但是踩累了就不好玩了,休息過了還要繼續踩,就味同嚼蠟般的沒趣了。
被踩了一天的芥菜,變得柔軟又呈現半透明狀,大人看看踩得差不多了,就會將芥菜收起來,放進陶缸裡,上面用大石頭壓住,將芥菜醃兩個星期左右,這時芥菜就變成「鹹菜」了,有有人稱他為「酸菜」。鹹菜是一種滋味濃厚的菜,用它來燉鴨肉,炒小魚乾,或做酸菜火鍋,非常美味。
福菜,是用鹹菜去加工的一種菜。客家婦女將鹹菜從陶缸裡拿出來,先把鹹菜心剁掉,將鹹菜的葉片剝下來,掛在竹竿上曝曬,曬到半乾半濕的程度,這時酸菜摸起來還是柔軟的,但是經過曝曬,質地和滋味已經改變,這時鹹菜就成了「福菜」。
但是這一批芥菜是計畫要製造「梅乾菜」的,因此要繼續曝曬,要曬多久那得要看太陽的威力而定,一定要將福菜曬得很乾很乾,一點水分都不留才行。
經過曝曬過程後,福菜成了可以保存好多年都不會壞的「梅乾菜」。梅乾菜做好後,客家人都將它紮成一捆捆地儲存起來。儲存梅乾菜,通常都是放進一個大陶甕中密封起來,然後在地上撒一些爐灶內的火灰,再將陶甕倒扣在火灰上,這樣就能隔絕水分,安心儲藏了。
劉興欽小時候經常被媽媽大嬸婆叫去踩芥菜,他雖然踩得心不甘情不願,但是吃起梅乾菜,可不會輸給任何人,為這童年的回憶,他寫下了這首打油詩:「嬸婆擅做梅乾菜,高高晾起太陽曬。陳年甕封不愁壞,甘香好吃人人愛。」
梅乾菜非常香,這傳統的客家醃菜,香味越濃品質越佳。清洗梅乾菜時,要將一捆捆的梅乾菜解開,然後泡水,讓葉片在水中鬆開,再加以漂洗乾淨,就可以入菜了。
「梅乾扣肉」可是一道令人垂涎三尺的美味佳餚喔!梅乾菜燉肉或是做湯,那甘醇的香味也是非常誘人的,只要聞到香味,就不禁讓人食指大動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