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眼看人生】風吹旛動

文/歸靜 |2023.05.03
738觀看次
字級

文/歸靜

從賈阿姨家完成「陪伴」她府上女娃與公子玩耍的任務,三天睡不足二十個鐘頭,滿心期望著回到自家後好好補眠,心想除了吃飯,所有時間都挪給睡眠;出乎意料,待我得以實現狂睡的大夢,我竟然──有時差,還失眠,真不是一個失望能形容的。

家後門有串風鈴,很小很單薄,貓奴會將手機轉靜音,卻不在意這風鈴聲,它的存在,像是對風的覺知,跟風的招呼,悠揚的聲音在風吹來時響起,頗有夏日清歡、冬日溫潤之感。

但這幾天,我好想「靜音」這風鈴,明知短腿的我跳不高,亦企圖讓它靜下來,幾番徒然。

有一個很有名「風吹旛動」的故事,一僧說是風動,另僧說是旛動,兩僧爭執不下,六祖惠能說:「不是風動,不是旛動,仁者心動。」我大抵如是,原本喜歡風,喜歡風吹動的鈴聲;但經過外境的變化,我的心不同以往平靜,再細微之聲,都能令我顫動不已,輾轉輾轉,皆不能眠。

偏偏偶爾失眠的貓奴,卻睡得酣穩,我更不敢輕舉妄動。

好在夜晚有月亮作陪,我從眉月看到圓月,再望至下弦月,隨著圓缺盈虧的變化,才發現自己平常就很隨意地,抬眼瞄瞄,第一次這樣持續地、天天觀看月亮,走進月亮的世界;上弦月是朝西的狀態,只能在前半夜看到,上弦過後,月亮才會漸漸飽滿起來,圓到不能再圓就會漸漸消瘦,瘦到無影無蹤,然後又開啟新的循環,簡直就是一則生命的大學問,我卻從來視而無感。

失眠的第N個夜,步入「殘月」,那是柳永描述的「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意識到殘月後,月亮會告別幾日,我有點捨不得,已然跳脫與失眠拔河的掙扎,漸漸適應了夜不寐,不覺失眠之苦。

忽然,一陣風,吹響風鈴,沒有了日前對鈴聲厭煩躁動的我,竟萌起一股清歡,無怪乎宋朝理學家邵庸說「月到天心處,風來水面時,一般清意味,料得少人知」,只有心安靜且細膩者,方能感受月與風都帶著清涼意,解憂化愁。我想,我能睡著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