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全集16】佛法真義1 佛法義理㊷ 苦行的意義

星雲大師 |2023.04.23
5952觀看次
字級
世界上一切的成就從哪裡來?苦行是最重要的成就。圖/陳碧雲

文/星雲大師

佛教講人生是苦,其目的不是要人吃苦;但是人生要吃苦,才能達到自己要求的目標,這是必然的。因為天上不會掉下金銀財寶給我,地上也不會長出我的幸福、快樂來,我的一切、我的未來,必須透過我的學習、我的投資、我的苦行,才能有一個不一樣的未來。

例如,春天如果不去勤勞種植,秋天怎麼能有收成呢?一個人賴在床上睡覺,你說家裡面要想窗明几淨,它會自然清潔嗎?沒有十載寒窗,怎麼能金榜題名?所以「苦」的意義,實在是太微妙了。

苦,是我們的良師益友,它會助長我們成功,它會增強我們的力量,所以「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苦,是我們的營養,是我們的能源,應該好好的利用苦,作為我們投資人生的資本。

苦,我們要好好把它用來強化我們忍耐、辛勤、發心的力量。無論什麼富貴的人生,你都要感謝苦,讓你懂得辛勤、努力,你才能富貴,才能智慧超倫、學貫中西、通達事理。所以,有的人畏懼苦,這是錯誤的,我們要利用苦,要用苦忍、苦行、苦工、苦難,來鍛鍊身心;苦等於肥料,能成長我們的人生,讓它百花盛開,芬芳襲人。

過去出家修道的人,自己發心修行,辛勤苦行,在寺院裡面,為大眾服務,煮飯、挑水、擔柴……十年歲月,苦行的結果,寺院的大眾能不賞識嗎?我為我們的團體在田園裡播種了多少的穀食,增加了多少的收成,我的團體、我的老闆不會給我獎牌嗎?

世間上的一切成就從哪裡來?當然智慧、勤勞、明理、緣分是其中一個因緣,但基本上苦行是最重要的助力。一般人說,這個人在台上講演得很精采,讓人聽了非常喜悅;如果你沒有台下十年功,能登台表演五分鐘嗎?

當然,「苦」也有不當的,例如:外道也有苦行,但那不合理,也不值得去推廣;正當的努力、勤勞、禮貌、負責、擔當,能夠起早待晚,能夠比別人加倍努力,你有這許多苦行投資,必定會有收成。

外道修苦行,有的吃飯不用手,只動口,那這樣鳥雀都可以成道啦;有的住在懸崖、住在洞窟,他認為可以悟道,那麼昆蟲、蟻獸牠們都悟道啦。所以不合苦行的原理,是不能達到成功的目標。

當初釋迦牟尼佛經過六年苦行後,離開苦行林,在菩提樹下、金剛座上夜睹明星而開悟成佛;苦行對後來的開悟有沒有幫助?一定有幫助。只是當時佛陀認為苦行不是究竟,只是過程。所以苦行也是有價值的,只是修行苦行需要有智慧,苦行也要與世間上的天理人和、與種種的因緣果報結合一起,你的苦行才是加功用行,才能成為助道的資糧。



愛欲的昇華

在佛經裡,形容娑婆世界是「人欲橫流」,這確實不錯。世間的人以食欲、淫欲、睡眠欲等來維持生命,假如沒有欲,就沒有人生;連天界的六欲天都有欲,到了色界天,還有精神上的欲望,你說人間的凡夫眾生,怎麼會沒有欲呢?

欲有好,有不好;有善法欲,有染汙欲。佛教不是禁欲主義,在《八大人覺經》講:「少欲知足。」如果不少欲、不對治欲,一再發洩欲望,則所謂「欲海狂瀾」,這個人就會不知廉恥、不知義理、不知純淨的善法,將會淪落成為禽獸一樣。

人之所以不同於禽獸,懂得知恥,就是因為對「欲」有節制。佛教的戒律裡,出家必須對情欲要斷除;如果不能斷除,沒有關係,要還俗,佛教也不認為你有罪惡。

欲,每一個人有所不同,有的人厭惡;有的人棄欲;有的人會克制自己禁欲;有的人少欲;但也有人無欲。我認為在人間,「欲」是不能免除的,只是「欲」的問題,是人生一個最大的善惡交會點,你是要追求善法欲呢?還是要追逐染汙欲呢?你在哪一種「欲」裡面來生存、生活,才能滿意呢?

像世間上,有的人想要做聖賢,那也是欲;有的人要想參與士、農、工、商,各行職業,他的希望,就是欲望。但也有的人厭惡世間上的榮華富貴、聲色貨利,他只喜歡簡單,他就想要離欲、厭欲、少欲、無欲。其實,真正要到無欲,必須超越三界以外;在出世法裡,要成佛、要成為菩薩,與這個虛空整個世界融會了以後,對於欲的衝動,才會完全免除。

人生最大的欲望就是愛情,所謂財、色、名、食、睡五欲;五欲沒有,那人生的生命又寄託在哪裡呢?人生又怎麼能活著呢?所以欲是生存、欲是生活、欲是希望、欲有未來,你沒有求法的欲望,怎麼能通達真理呢?你沒有希聖成賢的欲望,又怎麼能成為菩薩、羅漢呢?因此,善法欲要增上,染汙欲要減少,有好多的方法。以下謹提供幾點處理之道,供大家參考。

一、讓愛欲昇華成為慈悲。一個大的愛欲等於洪水氾濫,要有去處、要流通;不流通,堵塞氾濫,就會成災。所以要能昇華,慈悲就是大愛,慈悲就不自私,慈悲就能愛人,因此「慈能與樂,悲能拔苦」,能可以有愛心去救苦救難,能有愛心去服務他人,能有愛心去助長世間的善美,讓愛欲能正當的發展,也不是不好啊!

二、愛欲可以代替。你對於男女的情欲執著,是因為你太過偏激,其實代替愛欲的東西很多。例如:你可以用讀書,或追求新知,以求知欲來代替情欲。你也可以用興趣來代替,我的興趣要做哲學家、科學家、文學家;你著書立說,安定身心,可以代替情欲。甚至你可以用苦行,在勤勞辛苦裡,可以減少情欲;或是用運動,讓身體疲勞,心裡的情欲就會減少,都有這許多代替的方法。

三、用思想、意念,化解情欲、愛欲。你思想裡面多往善法去想,多往好事去想,多為眾生服務去想,多向利樂有情去想;你滿心的思想觀念,都想為人服務,為世間奉獻,那麼欲念、情欲,自然就會減少。

所以,有時候你可以用禪坐,會減少欲念;用拜佛,會減少欲念。你在佛前,還會想著要去談論情愛嗎?你在讀經,還再想要那些情欲嗎?所以你的思想、善念,可以幫助你驅除情欲;你把時間用來讀經、用來做善事、用來走正道,這對情欲都有驅除的作用。

四、用勞動服務,可以減少欲望。做工十小時、十二小時,你疲倦了,欲望會減少;你發心服務,體力都用盡了,汗水都流光了,身心輕安,情欲就會減少了。

五、假如你說以上那許多方法都不靈,你的情欲,如同心猿意馬、情欲衝動;那麼,你可以唱一首歌曲,可能就會發洩情欲;你可以出去吹一陣涼風,可能就會減少情欲;你可以投入大眾裡,跟大眾一起活動,你可能就沒有情欲了。

六、對欲的成長,是因為智慧不明,或者對方美麗、對方姿態動人、對方語言甜蜜、對方勾引起你的情欲。如果你能正念,對治身體的邪念、歪念,也能少欲知足。

當然,情欲不能完全去除,但可以減少欲的衝動,尤其從對佛法的信仰,讓正法增上。以善法欲來對治染汙,如修不淨觀,或有盡忠報國,仁、義、禮、智、信的念頭,都屬於善法。

佛教傳播信仰,就是希望一切眾生,對於世間的五欲六塵,能少欲知足。進而在善法欲裡能成長、能提升、能昇華、能擴大,過著「吾有法樂,不樂世俗之樂」的生活,能夠如此,自然會有「超凡入聖」的一天。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