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森銅像。圖/丹青
介壽公園涼亭。圖/丹青
文/丹青
在總統府面向凱達格蘭大道的右方,有一座面積不到四千坪的小公園,一般人行車從公園路過時會看到一座銅像,但多數人不知其何人也;若從重慶南路開車經過,大概也僅會注意到一座紀念碑──可能也只有少數人知道那是「白色恐怖政治受難者紀念碑」。但在銅像和紀念碑之間的這座小公園──介壽公園,卻是頗富歷史意涵。
或許因位於嚴肅的博愛特區,又是袖珍型公園,也少有人來這裡跑步、健身,顯得較為寧靜些。但這個公園有個特色,因位在總統府旁邊,二十四小時都有便衣警衛巡守,可說是台北市最安全又最安靜的「雙安」公園了。
介壽公園的前身是三軍球場,為一九五○年代台灣最具規模的籃球場,也可說是台灣籃球運動的發源地。三軍球場興建於一九五一年,起初是為勞軍所需,由國防部建造的大型露天水泥球場,可容納七千名觀眾。後來逐漸改善成有鋼架遮棚、類似小巨蛋的木板球場,並擴增座位至一萬人。當時一些國際籃球邀請賽或國內錦標賽都在此舉行,球迷萬頭攢動,如今七、八十歲以上的民眾,應該都印象深刻。
但畢竟不是室內球館,易受風雨、日晒之損,三軍球場於一九六○年因朽舊而拆除,籃球重鎮轉至中華體育館。一九六四年,為了迎接光輝十月並配合各項慶典,台北市政府利用三軍球場舊地興建了一座新的公園,因位在介壽路上,故取名介壽公園(介壽路後改名為凱達格蘭大道,但介壽公園和對面的介壽派出仍保留原本名稱)。在工務局努力趕工下,介壽公園於一個月半內完工,並在當年蔣中正總統生日時,舉行了為期一周的菊花展。
一九六八年,適逢前國民政府主席林森百年誕辰,政府決定在介壽公園樹立其銅像;一九六九年十一月十五日,由當時的總統府祕書長張群主持落成啟用典禮。或許現今的年輕人對林森並不熟悉,但台北市的林森南、北路與林森公園等,都是因紀念他而命名的。一九七二年,台北市政府將北一女中的校外籃球場納入介壽公園,擴建成如今的大小。
介壽公園雖不大,卻有傳統的水池、拱橋、涼亭、石獅等,其中,和平亭和醒獅亭皆為琉璃黃瓦、紅柱,搭配朱欄曲橋,頗有古意;公園植栽雖不算多,但受保護之老榕樹及花木亦有綠蔭幽徑之美,大石奇岩也別具一格。因而許多畫家皆以此公園為畫作背景或題材,國家文化記憶庫亦收錄不少相關數位化畫作。
介壽公園乃台北城中一小巧幽雅、鬧中取靜之地,值得去拜訪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