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陳玠宇表示,肺高壓疾病全球盛行率約占1%,常見症狀有胸悶、喘、水腫、暈眩、心悸與倦怠等。圖/國泰醫院提供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65歲張阿姨,有慢性支氣管炎、乾燥症以及雙下肢慢性深層靜脈血栓,長期在胸腔科、風溼免疫科及心臟科追蹤治療,並長期使用支氣管擴張劑、免疫抑制劑以及抗凝血劑等藥物控制,然而在各科有效治療之下,胸悶、氣喘仍反覆頻繁發作,令她不勝其擾,於是在家人建議下至醫學中心尋求第二意見。經詳細問診檢查,發現竟是「慢性肺動脈栓塞肺高壓」在作祟,經心導管介入治療及藥物調整,病況漸獲控制,生活品質大幅提升。
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陳玠宇表示,肺高壓疾病全球盛行率約占1%,常見症狀有胸悶、喘、水腫、暈眩、心悸與倦怠等,若狀況持續惡化,將會造成右心衰竭、低血壓休克,以及缺氧狀況發生,嚴重時甚至造成死亡,需要有經驗的「心臟科」及「胸腔科」醫師,才能加以診斷,提供合適治療。
陳玠宇說,肺動脈高壓可分5大類型:
第一型:肺動脈高壓,因遺傳、特殊疾病、藥物、結締組織疾病、肝硬化門脈高壓,或不明原因造成肺動脈管壁異常增厚、阻力上升;第二型:左心衰竭,因左心室收縮或舒張異常或瓣膜病變等引起;第三型:慢性肺部病變,因肺部或換氣異常所引起,常見於肺纖維化、慢性阻塞性肺病、限制性肺病、睡眠呼吸中止症、或高海拔缺氧。
第四型:慢性肺動脈栓塞肺高壓,常見於肺栓塞殘留併發症,慢性血栓造成肺動脈阻塞或硬化導致阻力及壓力上升,另有其他肺血管腫瘤、動脈炎或寄生蟲感染等可能;第五型:其他多重因素,包括鐮刀型血球貧血症、類肉瘤、甲狀腺亢進、腎衰竭等問題造成。
陳玠宇指出,這五型當中,以第二型及第三型最為常見,也最容易診斷。其餘三種型態較少,必須有經驗的醫師,才能有效提高疾病診斷率。根據美國資料統計,肺高壓相關致死率約為每10萬人有8人,因此仍須謹慎面對。
診斷肺高壓必須使用合適檢查工具,包括血液檢驗、心電圖、胸部X光片、心臟超音波、電腦斷層掃描、核子醫學掃描、核磁共振掃描及心導管血行動力學檢測或血管攝影等,依據不同病況,安排進一步相關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