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柴達木盆地的小巨人

文/記者王浡 |2023.01.15
4361觀看次
字級
金紅祥(中)在車間與工人交流。圖/金紅祥提供
工人在加工新生產的風電塔筒。圖/金紅祥提供

文/記者王浡

扎根青海十多年,他將原來的小企業發展成「小巨人」,如今還有新的計畫:「我們現在的目標就是讓公司盡快上市,然後爭取打通產業鏈。」



「隆隆」的機器聲響徹廠房,一個剛剛加工好的風電塔筒被吊裝下線。青海華匯新能源公司總經理金紅祥看著眼前的產品,心裡盤算著這筆風電塔筒訂單的生產進度。

四十三歲的金紅祥是一個地道的浙江人,曾在浙江打拚多年。作為一名製造業的工程師,他一直懷有一顆實業報國心。二○一○年,在浙江舉辦的一次青海特色商品推介會上,他偶然「結識」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被那裡豐富的風能和光能資源吸引。

正好他所在的公司在海西也有項目,他就毫不猶豫申請來海西州。「當地新能源產業發展空間巨大,我就想來這裡施展拳腳,看看能不能幹出一番事業。」懷揣滿滿的信心,二○一一年三月,金紅祥來到柴達木盆地。

創業起步親力親為

然而,現實卻給他澆了一盆冷水:工作上,沒有產業基礎,沒有人才支撐;生活上,睡不著、流鼻血、頭昏腦漲。金紅祥沒有氣餒,沒有產業基礎,就各處找資源,拉合作;沒有人才支撐,就提高待遇,自己培養;「至於睡不著嘛,那就多加加班吧!」金紅祥笑著說。他帶領團隊走市場,搞研究,計畫依託海西豐富的風光資源,發展新能源裝備製造產業。

公司副總經理岳寶雲是金紅祥的老搭檔,談起那段事業起步時的狀況,他感慨地說:「剛開始的路走得真艱難,但金總一直很堅定,他說在這片土地上肯定能幹出一番事業。」從人才到產品,從研發到銷售,在公司起步的兩三年裡,金紅祥像是上了發條,公司的每一項事務他都親力親為。

公司原有的技術人員都是從外地請來的,水平雖高但生活方面確實不便。為建設好人才隊伍,金紅祥一方面想盡辦法留住原有技術班底,在提高人才待遇的同時,還在職工生活的方方面面給予支持和幫助。另一方面大力吸引和培養本地人才,用較為優厚的待遇和團結向上的公司氛圍吸引了一批當地年輕人才加入公司。

「金總對員工就像家人一樣,平時工作時是紀律嚴明的上級,生活中就是無話不談的好兄弟。」公司總經理助理王世強說,現在公司職工平均年齡不到四十歲,本地員工占員工數的八成以上。

「金總的人才策略有了效果,公司年輕人多,戰鬥力強,也為我們這幾年跨越式發展打牢了基礎。」岳寶雲說。

最虧欠的還是家人

新能源裝備更新迭代速度快,公司的生產線也要跟得上。從二○一五年開始規模化生產新能源裝備算起,短短六、七年,在金紅祥的主導下,公司生產線已經更換了快兩遍,產品質量愈來愈好,市場銷量也愈來愈高。

隨著企業規模和產值的不斷擴大,公司對創新的投入也愈來愈大,企業的研發資金從二○一五年的人民幣幾十萬元,增長到去年底的一千多萬元,「發展產業就是要不斷創新。」金紅祥說。

為了突破科研難點,青海華匯新能源有限公司不僅與省內外多個高校進行科研合作,還與業內多個專家團隊緊密聯繫,形成「企業在生產運行中發現問題,高校及科研團隊解決問題,科研成果再運用到生產運行中」的良性互動。

扎根青海十多年,金紅祥稱最虧欠的還是自己的家人,「不顧他們的反對,我來到柴達木,在他們最需要我的時候,我沒在身邊,但他們卻還是給了我最大的支持。」但他將原來的小企業發展成「小巨人」,如今他還有新的計畫,讓公司盡快上市,然後爭取打通產業鏈。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