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古與創新】日本佛像文藝復興 |2023.01.15 語音朗讀 26866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鎌倉大佛〉這尊高德院的阿彌陀如來就是融合運慶樣式與宋朝風格的表性作品。圖/資料照片 文/本報綜合報導 12世紀後期,奈良佛像師開始出現了新趨向。奈良縣長岳寺〈阿彌陀三尊像〉(西元1151年)便是前兆,中尊阿彌陀像深雕的衣褶,意在回歸天平、貞觀佛像樣式。運慶(西元?-1223年)的出現及其傑出的貢獻,是為復古運動及新時代樣式之先驅。 運慶的出現及其傑出的貢獻,堪稱日本佛像復古運動及新時代樣式之先驅。圖/微信佛教建築運慶佛師 風格特殊西元1180年,南都發生火燒事件,1186-1208年,南都佛師領銜東大寺、興福寺造佛,這在日本雕刻史上是劃時代的事件。在京都、奈良兩地的佛師手藝擂台賽上,京都佛師的製作風格較為保守,南都佛師則呈現嶄新的風貌,主導者是運慶的父親康慶。康慶製作佛像的風格是在天平、貞觀的雕刻風格基礎上創立的,雖屬於復古樣式之一,但剛勁有力,充滿新時代的氣息。西元1189年製作的興福寺南圓堂本尊〈不空羂索觀音坐像〉,飽滿的臉部和軀體極具生命感,而〈法相六祖像〉的特點在於生動寫實。 奈良縣長岳寺〈阿彌陀三尊像〉,阿彌陀像深雕的衣褶,意在回歸天平、貞觀佛像樣式。圖/微信佛教建築運慶於西元1186年製作了伊豆願成就院的〈阿彌陀如來坐像〉,這尊佛像反映了關東武士的氣質,充滿粗獷的立體感。其他作品還有〈不動像〉、〈毗沙門天像〉,以及受和田義盛委託製作的淨樂寺〈阿彌陀三尊像〉。自西元1194年底,運慶與康慶、快慶、定覺等,一起製作東大寺大佛殿的〈兩侍像〉、〈四天王像〉等巨型佛像。雖然這些作品已經不存在了,但1197年製作的高野山金剛峰寺不動堂〈八大童子〉中的六尊,反映了運慶壯年期成熟的風格。 〈俊乘上人坐像〉塑造了念佛往生西方的圓寂形象,有一種對信仰始終不渝的威嚴。圖/微信佛教建築人物雕像 栩栩如生東大寺俊乘堂的〈俊乘上人坐像〉,塑造了念佛往生西方的重源圓寂形象,長者容貌特徵栩栩如生,讓人感到有一種對信仰始終不渝的人格威嚴。這是一尊充滿主體性造型的鎌倉現實主義傑作。關於作者的推測說法不一,從「恰如其分地抓住老軀的動感,諸如駝背,把弄念珠的手勢,及衣褶雕刻法類似〈無著、世親像〉……」等角度來看,作者可能就是運慶。重源(西元1121-1206)最初在醍醐寺學習真言宗,同時又熱衷念佛和淨土信仰。後與榮西一起渡宋留學,自稱三度渡宋。東大寺重建時被委任為大勸進職,行腳諸國募集所需資金和資材。他從宋朝移植大佛樣,是一位在鎌倉時代實現佛教美術「文藝復興」的時代偉人。建造東大寺佛像後,晚年的運慶指導小佛師10人,著手製作了興福寺北圓堂的〈彌勒坐像〉及〈無著、世親像〉。無著和世親是4-5世紀在印度弘揚唯識思想的一對兄弟高僧,運慶或許將印度高僧的模樣託付在他周圍的日本僧人身上,威嚴莊重的人物形象堪比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像,成為日本雕刻史上無與倫比的佳作。 湛慶晚年以大佛師身分率領同門佛師,製作三十三間堂〈千體千手觀音像〉的大部分。圖/微信佛教建築唐筆範本 視覺寫實與運慶並駕齊驅的另一位巨匠快慶,是康慶最為傑出的弟子,同時也是重源的弟子,自號安阿彌陀佛。其作品也被稱為安阿彌樣,和諧優美,溫和從容,與剛勁有力的運慶風格形成鮮明的對照。現存已知的作品有30件,都有其本人署名「巧匠安阿彌陀佛快慶」,是藝術家表達自我意識的早期實例,引人注目。波士頓美術館藏〈彌勒菩薩立像〉(興福寺舊藏,有文治5年銘)是安阿彌樣最初的傑作,能夠代表其風格的作品還有東大寺的〈僧形八幡坐像〉、醍醐寺三寶院的〈彌勒菩薩立像〉,及前述的兵庫縣淨土寺淨土堂的〈阿彌陀三尊像〉(西元1195年)等。淨土堂〈阿彌陀三尊像〉造型為阿彌陀佛攜兩旁的觀音、勢至,腳踩雲霧,這種特殊的表現手法是以「唐筆」,即宋佛畫為範本所製作。湛慶(西元1173-1256)是運慶的嫡子,也是一位多產的佛師。晚年他以大佛師身分率領同門佛師製作三十三間堂(蓮華王院)的中尊〈千體千手觀音像〉(1254年)的大部分。運慶的四子康勝,作品有六波羅蜜寺的〈空也上人立像〉(13世紀),表現進入法喜境界的空也上人念「南無阿彌陀佛」的情景。這種聲音視覺化的嘗試,反映出鎌倉現實主義之一端。 建長寺的〈大覺禪師像〉表現禪僧棒喝弟子時的威嚴形象。圖/微信佛教建築鎌倉佛像 風格獨特在奈良佛師以奈良為舞台開展製作佛像的時代,有圓派、院派以京都為中心,呈現固守老舊的製作風格。這些佛師的作品藝術價值不高反而更加襯托出康慶、運慶的革新魄力及其領導能力。13世紀後期,寺院和神社分別置於氏族的管轄之下,這種在世俗化傾向下帶有時代烙印、不斷加重的宗教感情,在新形式的神像中也可見一斑。鎌倉成為幕府所在地之後,這個時代後期產生了融合運慶樣式與宋朝風格的獨特地方風貌,〈鎌倉大佛〉(西元1252年)這尊高德院的阿彌陀如來就是表性作品。隨著作品數量的增加,宋雕刻開始產生直接的影響,這點從幸有的〈初江王坐像〉(西元1251年)即可看出端倪。鎌倉時代還出現了許多肖像雕刻佳作。在這個時代的後期,有不少傑出的禪僧自宋元來到日本,接受武家和公家的皈依,為禪宗落戶日本做出貢獻。禪宗祖師肖像雕刻以逼真的現實主義手法,表現禪僧棒喝弟子時的威嚴形象,其中有建長寺的〈大覺禪師像〉(蘭溪道隆)、圓覺寺的〈佛光國師像〉》(無學祖元),這些雕像都是13世紀末肖像雕刻的傑作。之後,日本頂相雕刻逐漸趨於形式化。 畫運慶製作的興福寺北圓堂〈無著像〉,人物形象威嚴莊重堪比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像。圖/微信佛教建築 前一篇文章 【臨摹大師】張大千畫 綠鬍子觀音 下一篇文章 【萬象更新】普賢行願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 熱門新聞 01【何處不交朋友】可敬的朋友2025.05.0502【國學探究】 人相忘乎道術:《莊子》論「忘」的生命智慧2025.05.0603聯合國衛塞節慶典 佛光山與會2025.05.0804頻率對了就共鳴2025.05.0505長期運動協調身心 能增深層睡眠時間2025.05.0606【考考你的智力】2025.05.0507桑椹養顏抗衰老 母親節蛋糕好選擇2025.05.0608量子糾纏與量子技術2025.05.0609小粒子 大未來2025.05.0610國家祈禱日 美國洛城跨宗教共祈和平2025.05.05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美妙佛樂】敦煌壁畫 不鼓自鳴【七寶之首】佛像貼金 功德殊勝【福慧具足】佛教財神 廣施聖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