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像擁有莊嚴和諧的美感,表達超脫、寧靜、和諧,也寄託著人們心中美好的願望。圖為敦煌石窟第259窟北魏彩塑佛坐像。圖/資料照片
佛像微笑不僅僅是一種表情,更是一種智慧、慈悲與對眾生解脫的期盼體現。圖為雲岡石窟北魏中期供養菩薩。圖/資料照片
文/本報綜合報導
兩漢時期,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土,佛教造像藝術也隨之落地中華。縱觀世界宗教藝術史,中國佛教造像藝術表現的笑容,精采紛呈。站在佛像前,無論是否信仰佛教,抬眼凝視都會被佛像的莊嚴所感動。那微笑像是無形的風,吹拂心靈,滌盪世間種種煩惱。
人們用石雕、彩(泥)塑、木雕、銅鑄、瓷塑、繡像、緙絲、乾漆夾苧等豐富多元的形式,呈現佛造像藝術之美 。在中國歷代工匠的藝術創作中,佛像擁有莊嚴和諧的美感,所有外在形式表達的是超脫、安寧、和諧,也寄託著歷朝歷代信眾心中美好的願望。
從佛經看佛微笑
據《佛說處處經》:「佛笑口有五色光出者,有五因緣:一者欲令人有所問,因所問有益故;二者恐人言佛不知笑故;三者現口中光;四者笑諸不至誠;五者笑阿羅漢守空不得菩薩道。光還從頂上入者,當示後人大明故。」佛陀的微笑,在佛教藝術和經典中,蘊含著深刻的意義,那不僅僅是一種表情,更是一種智慧、慈悲與對眾生解脫的期盼體現。
佛陀微笑時口出五色智光,原因是希望有人發問能利益眾生,或擔心人不知佛笑的原因,而且從口中現出五色智光,也笑眾生不誠心,甚至是笑阿羅漢及小乘執著空無,無法入菩薩道。
釋尊開示說法時會環顧大眾、微笑、放光加持大眾。五色光是指五種智慧之光,即白光、紅光、藍光、黃光、青光,此光明可以加持眾生,使其增長福慧,身心安然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