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微笑佛造像

 |2025.08.10
151觀看次
字級
四川資中東岩2號窟拈花佛目光下視,抿細的嘴唇與嘴角的笑意盡藏玄機。圖/資料照片
安岳第三號釋迦涅槃造像,身軀僵直平板,卻反襯出方圓的臉龐及唇邊微笑的盎然生機。圖/資料照片
北魏第二十窟雲岡石窟的大佛氣宇軒昂,勁健的微笑透露出威嚴凌厲的帝王氣象。圖/資料照片
諸城龍興寺的盧舍那佛造像雖然僅存頭部,其寧靜含蓄的微笑顯得神祕。圖/資料照片
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建於唐代,位於洛陽龍門西山南部山腰奉先寺,向來以神祕微笑著稱。圖/資料照片

文/本報綜合報導

古代中國佛教徒以佛經義理為基礎,創造了漢地佛菩薩造像藝術,無論是造型,還是線條的美學。而佛陀微笑傳達的是深層的領悟與內在修為,一抹淺淺的微笑,呈現出佛陀的慈悲與智慧。這種由內而外所散發、富有深意的古意笑容,成為佛像藝術的底蘊。

微笑莊嚴盧舍那佛

唐代興建的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位於河南洛陽龍門西山南部山腰的奉先寺,向來以神祕微笑著稱。該洞窟龕制為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二力士,一鋪九尊式組合,窟內壁面裝飾浮雕較為繁密。主像高十七公尺有餘,是龍門石窟中規模最大者。立足佛像下方,目光不知不覺就會被吸引,此微笑莊嚴富貴,讓人倍感溫馨與鼓舞。

氣宇軒昂禪定佛

建於北魏的第二十窟是雲岡石窟最輝煌之作,窟內壁面裝飾繁密。主像高十三點七公尺,具有印度犍陀羅渾碩健壯的藝術風格。大佛氣宇軒昂,勁健的微笑透露出威嚴凌厲的帝王氣象。壁面浮雕以及佛衣衣紋雖然富於變化,但都趨於平面,立於佛前,人們很自然地將目光停落於佛的頭部,精緻的面容使得主佛的微笑表情成為整窟的焦點。

拈花印心釋迦佛

四川歷史名城資中(古稱資州)東岩二號窟拈花佛,建於南宋紹興年間。該窟一龕兩像,一佛一弟子,佛是釋迦牟尼佛,弟子是大迦葉。大佛目光下視,抿細的嘴唇與嘴角的笑意盡藏玄機,是一種通徹投契的微笑,與舉花的手姿相呼應。此「拈花微笑」石雕造像在中國石窟中較為罕見,微笑是此窟的主題。宋代佛教從出世轉為入世,世俗化的藝術形式樸實無華,微笑也顯得平淡而微妙。

解脫自在涅槃佛

位於中國四川安岳臥佛鎮的第三號釋迦涅槃造像,巨佛身體扁平,疏朗的衣紋線牽引視線,突出光潤的臉部,身軀僵直平板,沒有扭轉動勢,塑造顯得羸弱,卻反襯出方圓的臉龐及唇邊微笑的盎然生機。該像成於盛唐,高度繁榮的社會,藝術氣氛具有深鬱的浪漫氣質,此時佛教造像同樣富有濃情和感染力。

臥佛頭身比例八比一,符合中國古代繪畫中臥式形像的要求,其「秀骨清像」風格尤甚,給微笑平添東方風韻。距地五公尺,長二十二公尺的規模,給人震撼的是如此巨作刻在崖壁上,若非精雕細琢,很難有精采的創作,但此像卻運用概括粗獷的手法,透過巧妙合理的布局與節奏,顯得自如傳神。

神祕含笑盧舍那佛

據資料記載,在中國山東境內的諸城(古稱密州)城西有一座建於唐代的龍興寺,從地下挖出一尊數千斤重的碩大佛頭,高一點三二公尺,重約兩噸,石灰岩質地,頭頂飾細密螺髻,下顎處有「心」形吉祥痣。這座頭像是圓雕盧舍那佛像,其面相方圓清秀,五官寬大,展現北朝佛造像藝術特徵。

這尊盧舍那佛造像雖然僅存頭部,其寧靜含蓄的微笑顯得格外神祕,其微笑表情極具感染力。當時正是中國佛教造像走向世俗寫實的過渡時期,其碩大的形體藝術造型和精湛的雕造刻工,被冠以「北朝第一笑佛」。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