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智人88】播客主韋丹坦:隨時迎接全新自我! 文/楊慧莉 |2023.01.07 語音朗讀 7276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圖/Washington Speakers Bureau.webp 文/楊慧莉一元復始,萬象更新。此「新」,當然也包括作為人類的我們。2023年已開展,且讓本周專題人物韋丹坦從古希臘箴言「認識你自己」的角度切入,帶你將新年計畫建立在一個更堅固的磐石上,做好做滿,不後悔……認識自己回首來時路 今非昨日夢香卡‧韋丹坦(Shankar Vedantam)是記者出身的播客主,興趣是了解人類行為背後的原因及其意義。二○一九年,他創辦「人腦奧祕探索網」(Hidden Brain Media),成為該網播客節目主持人和總編。二○一一至二○年期間,他擔任美國NPR(全國公共廣播電台)社會科學記者。在此之前,他是《華盛頓郵報》記者;於二○○七至○九年間在郵報開了一個每周一次的人類行為專欄。生涯期間,他獲得多個新聞記者獎,亦是哈佛大學尼曼獎學金得主,著有《有用的妄想》及《人腦奧祕探索》。作為「人腦奧祕探索」網站播客節目的創辦人和主持人,韋丹坦協助聽眾「質疑」自己的想法,希望每個人能對自己的心智運作有所理解、甚至嘖嘖稱奇,「每節節目都在助人更認識自己,對自己的內在世界少點篤定、多點好奇。」他的節目藉助心理學、腦神經科學和社會學,用一種有趣又迷人的方式揭示人類行為裡的無意識形態。不只藉助節目,他也透過公益演說讓人對自己有更深刻的了解。想形塑未來想要的面貌,就要開拓視野,永保好奇心。 圖/123RF童年夢想只是夢想一場名為「你其實不知道自己未來想做啥」的演說,透過精采故事的演繹,鞭辟入裡的說明了「生命是延續體」的錯覺和其影響力,也以此認知作為起點,進一步指出積極型塑自我樣貌的可行作法。韋丹坦以自己的兒時夢想故事作為演說開場白。十二歲時,他有英式足球夢。一次踢足球時,不慎踢壞腳。由於父親第二天要帶他去看一部足球電影,他寧可瞞著父親,說鞋子裡有東西,然後一跛一跛的走一段長路去看電影,也不想去看醫師,錯過電影。待看完電影後,他才道出實情,讓父親陪著去看醫師,打上石膏。四十年後,他不再是當初的英式足球迷,而是愛上美式足球。他相信,現況一定會讓當年十二歲的自己不僅困惑,而且覺得被背叛。當然,人都是會改變的,十二歲的夢想往往就停留在那個當下。二十二歲時,韋丹坦成為印度南部一名初出茅廬的電機工程師,根本不知三十年後會住在美國、當記者,並成為播客主──製播一個關於人類行為及如何將心理學運用於生活的節目,因為當時沒有播客節目可聽、也沒智慧型手機可用。所以,對才大學剛畢業的他而言,未來,不清楚,也不可知。童年時的夢想未必會在長大時落實。圖/Pexels生命連續體的錯覺個人生命中所歷經的變化,人人有感。韋丹坦也舉了一個全球人近年共通的經驗作為例子:新冠疫情。經過一場三年疫情,走出時,已不可同日而語,「我們看到生命中突然出現焦慮、隔離和動盪,諸多種種都改變了我們,不僅外觀,視野也不同了。」不過,一般而論,當我們回溯過往,會發現自己的變化,但往前看時,卻仍天真的以為我們未來還會是相同的人。韋丹坦點出此矛盾,並進一步指出,「沒錯,我們想像世界將有所不同,人工智慧的出現和氣候變遷都代表一個非常不同的世界,但我們不會想到自己未來會有不同的觀感和喜好。」他將這種狀況稱為「生命連續體的錯覺」。之所以有這種錯覺,韋丹坦認為原因出在,對比今昔,往往「判若兩人」得沒話說,但要望向未來,頂多只能想像自己老一點、頭髮灰白了,基本上樣貌不會差太多、觀點也雷同,絕對想像不到自己會變成不同的人。不管如何,這種錯覺會對生命造成難以想像的影響。韋丹坦舉幾年前他報導過的林卡夫婦(John and Stephanie Rinka)的故事為例。林卡遭遇發人深省一九七一年,二十二歲的約翰與十九歲的史蒂芬妮結婚。婚後,兩人到美國許多地方遊歷,最後落腳於北卡羅萊納州,共創美滿家庭。約翰在高中當籃球教練,史蒂芬妮在醫院當護士。由於住在鄉間,妻子常常拜訪住家附近的病患,看到許多人病得很重,沒有生活品質,回家後心情很受影響。於是,她就會跟丈夫說,「約翰,如果我得了不治之症,請不要做任何會延長我痛苦的事。我對生活,重質不重量。」更傷感時,她就會說,「約翰,如果我病入膏肓,就一槍斃了我吧!」聽完,約翰就會憐愛的看著健康的妻子說,「好,史蒂芬妮,聽妳的。」時間快轉,幾十年過去,史蒂芬妮五十多歲時被診斷出罹患漸凍人症。醫師告知這是不治之症,有一天她將無法自主呼吸。史蒂芬妮,決定要即時行樂,把時間都花在與親友相聚上。當她病況加重時,便與約翰到他們所喜愛的沙灘上共度時光。該來的,還是逃不掉。當無法自主呼吸的那天降臨時,約翰送她去醫院。護士問她,「林卡太太,妳要我們幫妳裝上呼吸器嗎?」史蒂芬妮點頭,約翰一臉錯愕。夫婦倆談論此事三十年了,裝呼吸器,絕不是史蒂芬妮想要的。但,約翰不發一語。隔天早晨,他問史蒂芬妮,「昨天,護士問妳要不要呼吸器,妳說要,妳真的要嗎?」史蒂芬妮說,「沒錯!」如果史蒂芬妮寫了「預立醫療指示」,史蒂芬妮到醫院時昏迷,護士問了約翰同樣的問題,約翰一定會不假思索的回答,「她不要裝呼吸器,讓我們盡可能找一個方式,讓她舒服而有尊嚴的離開吧!」韋丹坦表示,這種劇碼有其法律上的效力,卻沒有解決道德上的問題。而道德上的問題是,「三十九歲的史蒂芬妮,健康良好,絕對想不到五十九歲的她會罹患絕症,喘不過氣,需要呼吸器。對年長的史蒂芬妮而言,年輕的她有如一個陌生人,但此陌生人卻在為她的生死做決定。」林卡夫婦的遭遇說明人的想法不可能從一而終。圖/NPR新年期許多年後 感謝今日的自己西方哲學有個「特修斯之船」的典故,說明「同一性」的謬誤。特修斯是古代雅典國王,他出國征戰的船被留下當作紀念,後來歷經時間磨損,被全面翻修。之後的哲學家,從柏拉圖開始,就提出這樣的質疑,「特修斯的船翻修後還是他的船嗎?」愛的承諾難以持久韋丹坦認為我們其實就是「特修斯之船」行走的樣板,「我們的細胞會隨著時間翻新。十年前的我們跟現在相比,已無法同日而語。」生理上,我們已經成為不同的人,但他相信心理層面更是,「每個出現的新層面都跟之前的不一樣。腦神經可塑性的發現,也在在說明,在一個持續進行的基礎上,每個人在生命裡不斷成為一個新造的人。」不斷更新的自我,也顯現了許下承諾的危險。當我們對愛人許下山盟海誓、至死不渝的承諾時,也等同要一個陌生人謹守承諾,「但問題是我們的未來可能不會擁有同樣的觀點和希望。」面對這樣尷尬的問題,個人要如何處之,「總不能讓二、三十年後的自己對今天所做的決定感到困惑、甚至憎恨吧,尤其是大家都希望自己的未來幸福!」「特修斯之船」的典故,說明「同一性」的謬誤。 圖/Azuka Theatre三建議讓人不後悔對此,韋丹坦有三點建議:建議1:永保好奇心如果你接受自己三十年後將有所不同,就該在形塑自己未來樣貌上扮演更積極的角色,應該當個建構未來自我的建築師。這代表,要花時間跟親朋好友以外的人相處、從事一些副業和其他專業的追求,以此拓寬人生視野,因為你將成為不同的人,也可能要決定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由此可見,要永保好奇心。建議2:要謙虛為懷當我們在社群媒體或政壇上、餐會上做出任何宣告時,請記住那些不認同之人有可能是未來的我們。因此,當我們表達高度自信的觀點時,別忘了多一點謙遜的態度。有個聰明女士年紀輕輕,就做到高階主管,她有很多改變組織的理想做法,只是她想知道所做的改變可否不遭到他人推翻,但這種想法基本上是大有問題的。建議3:要勇敢以對未來,我們的身體會愈來愈虛弱,但可能會有我們現在所沒有的能力和智慧。所以,當我們面對機會,因猶豫而告訴自己,「我不覺得自己會辭掉工作,開公司。」或「我不覺得自己會在五十二歲時學習一種新樂器」時,我們應該要說的是,「我現在尚無能力做那些事,但不代表未來不會有那樣的能力。」所以,第三個建議是,要勇敢面對未來。韋丹坦相信,只要能永保好奇心、謙虛為懷、勇敢以對,二、三十年後的自己回望現在的自己,就會心存感恩,而非困惑或憎恨。一場疫情改變人類的生活起居,看待世界的方式也不一樣了。圖/Pexels 前一篇文章 【生活智人87】教育學者 柯絲塔&郝威絲 體悟感恩的力量 下一篇文章 【趨勢人物58】剛果青年巴拉卡 用桌遊翻轉學習力 熱門新聞 01【白色墨水】輝之印象 畫布上的永恆記憶2025.08.0302【心靈修行】清靜心的日常修煉2025.08.0303西澳中華學校 議員參訪肯定辦學2025.08.0104 謝弘志 樂在以畫筆擁抱生命2025.08.0205泡水光電板會破壞生態嗎? 2025.08.0206佛光山印尼佛教學院 學佛交流會深度對話2025.08.0507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禪學與淨土—談禪6-42025.08.0108佛光山尔有寺獲贈 兩岸藝術家阿彌陀佛書法2025.08.0409MLB季中交易大戲 比智慧拚膽識2025.08.0110多閱讀能改造人生2025.08.03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生活智人142】創意手表店老闆萊茲 學習當個更好的老爸【生活智人141】數位鑑識專家法里德 教你如何分辨照片真偽【Herstory97】創意工作者麗莎用幽默轉化人生 作者其他文章【生活智人142】創意手表店老闆萊茲 學習當個更好的老爸【生活智人141】數位鑑識專家法里德 教你如何分辨照片真偽【Herstory97】創意工作者麗莎用幽默轉化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