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文隆
當前,捷運已經是許多台灣人在都會區移動的選擇,無論是在大台北地區、大高雄地區或是大台中地區,陸續有鋪設及規畫中的捷運路網,以及相應配套的輕軌、公車等轉運措施,使得人們出行得以有低碳節能的選擇,不僅節省金錢與時間,還能避免堵車與停車之苦。可串接機場、火車站、高鐵站等不同的轉運節點,安全而潔淨的捷運,也成為許多城市亟欲增設的地方建設。
雖說當下捷運已經成為許多都市人生活的一部分,但捷運的修建在台灣卻是延宕許久。放眼周遭,日本的地下鐵建設相當早,早在一九二七年十二月三十日,由東京地鐵株式會社修建的地下鐵,開通了淺草至上野段,雖然才短短二‧七公里,但也開啟了日本的地鐵修築之始。發展至今將近百年,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都市鐵路交通網,線路遍布整個東京首都圈,為三千萬人的移動出行提供便利。
一九七一年一月十五日,北京地鐵一號線通車,這條為了防備蘇聯自北方侵略而修的地鐵,極深的坑道為可能爆發的戰爭提供了深入地底的安全渠道。一九七四年八月十五日,大韓民國首爾地鐵一號線通車,路線起自中區首爾站、終至東大門區清涼里站,全長七‧八公里,也將大韓民國帶入了地鐵時代。香港地鐵復於一九七九年十月一日,開通了石硤尾至觀塘的路線。
台北地鐵系統的構思,最早起自一九六八年,當時台北東區還沒大規模開發,私家車的總數也不多,台北市區規模不大,交通算不上擁擠,由於地鐵修建經費浩大,乃暫時擱置。直到一九七七年時,隨著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以及衛星城市人口的不斷流入,原有的道路與橋梁早已不敷使用,才推出了由交通部、經濟設計委員會與台北市政府三方合作,委託德國鐵路顧問公司協助的規畫案,成就了當前台北捷運路網的藍圖,從中隱約能見到淡水線、新店線、中和線、新莊線、板南線、松山線、信義線的雛形。然而,規畫是緩慢的,建設卻更是慢。
到了一九八○年,總人口已經逼近五百萬的大台北地區,卻連一條地鐵都沒有修成。城市已然飽和的情況下,出入台北市區簡直是所有駕駛人的噩夢,也間接造就了能鑽縫隙、停車便利的摩托車龐大的需求。直到一九八八年,終於在市長黃大洲任內,六線齊發,開始動工。
因為捷運經過的地方,多為已經發達的都會區,人口十分稠密,為了避免再耗費購地成本,於是選擇鋪設在各大主要幹道下方,卻也使得眾多幹道都圍上了施工藩籬,縮減了路幅。當時的台北不僅塞車益加嚴重,更活像是一個大工地,民眾尚未享受捷運之便,但卻先蒙受施工之苦,因此產生了一些民怨。經過八年修築,高架中運量的木柵線於一九九六年三月二十八日率先通車,讓台北進入了捷運時代。
捷運帶來的便利與人流使商機跟著湧現,順勢帶動了沿線的房價與店租。早年捷運規畫時,曾因部分地區民眾抗爭而更易路線,如今民眾態度丕變,轉而敞開雙手歡迎捷運的修築,曾經顧慮的景觀、噪音與塞車,似乎都不再是問題。台北捷運的人流量大,經濟與廣告效益也高,因而吸引了其他城市將修築捷運提報為發展規畫項目,即使不成,也盼能修建輕軌。一度在一九五○年代後被放棄的鐵路交通,又成了各界的寵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