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的故事】曾侯乙編鐘背後的曾國

文/記者皮曙初 |2022.12.24
11231觀看次
字級
葉家山墓地第二次發掘航拍全景照。圖/湖北省博物館提供
曾仲斿父銅方壺。圖/湖北省博物館提供
曾侯乙編鐘。圖/湖北省博物館提供
曾侯乙尊盤。圖/湖北省博物館提供
葉家山111號墓出土編鐘。圖/湖北省博物館提供
葉家山27號墓北部二層台器物照。圖/湖北省博物館提供
葉家山出土青銅罍。圖/湖北省博物館提供
葉家山出土曾侯諫盉。圖/湖北省博物館提供

文/記者皮曙初

曾侯乙編鐘以宏大巍峨的「曲懸」架構,「一鐘雙音」的絕妙構造,以及豐富生動的錯金銘文,在人類文化史、音樂史、科技史上占得一席之地。隨著考古資料累積,如今已能勾勒出西周早期至戰國中期,曾國約700年的發展簡史,使曾國成為迄今為止兩周時期唯一能利用考古材料構築其基本歷史的諸侯國。



湖北隨州擂鼓墩一九七八年發掘的曾侯乙墓舉世聞名,那裡出土的曾侯乙編鐘、曾侯乙尊盤等青銅器,將中國古代青銅文化成就推向巔峰。

然而,翻開歷史文獻,卻難以在江漢一帶找到「曾國」這個諸侯國的痕跡。何謂「曾國」?「曾侯」又是誰?代表古代音樂文化高峰的曾侯乙編鐘,何以出現在漢水之濱這個無名之國?曾侯乙墓青銅器所表現出的諸多成就又從何而來?

歷史撲朔迷離,但考古發掘總帶給人們意想不到的驚喜。經過四十餘年的考古發掘,研究人員逐漸撥開層層迷霧,窺見漢東之地兩周時期一個諸侯大國的真面目。

不僅僅只有曾侯乙

歷史上曾經出現過「曾」字銘文的青銅器。比如宋代趙明誠的《金石錄》中,就曾提到「曾」字銘文青銅器。一九三○年代遭軍閥盜掘的安徽李三孤堆楚王墓中,有大量青銅器,其中包括「曾姬無卹壺」。一九六六年,湖北京山蘇家壟發現「曾侯仲子斿父」銘文銅器。曾侯乙墓更是震驚中外的重大考古發現。

曾侯乙編鐘以宏大巍峨的「曲懸」架構,「一鐘雙音」的絕妙構造,以及豐富生動的錯金銘文,在人類文化史、音樂史、科技史上都占得一席之地。二○一六年,第十屆國際音樂考古大會在武漢簽署的《東湖宣言》稱,曾侯乙編鐘是「公元前五世紀中國文明成就的集中體現,展現了人類智慧在『軸心時代』所創造的高度」。

曾侯乙墓的發現,曾侯乙編鐘的出土,也開啟了對「曾國」的「揭祕」之旅。曾侯乙墓青銅器銘文上反覆出現「曾侯乙作持」等字樣,曾侯乙編鐘最大的一件鎛鐘上,銘文寫道:「唯王五十又六祀,返自西陽,楚王酓(熊)章作曾侯乙宗彝,奠之於西陽,其永持用享。」表明春秋戰國之時,確實存在著一個名為「曾國」的諸侯國。而曾侯乙應為與楚王熊章(即楚惠王)同時期的曾國國君。

曾侯乙編鐘的出土,是考古人的驚喜、音樂人的驚喜、歷史研究者的驚喜,也是中國的驚喜、世界的驚喜。它將二千四百年前的樂聲帶到今天,讓全世界都可以領略來自孔子時代的華彩樂章。它還將一個在地下沉睡兩千餘年,在歷史文獻中幾乎為空白的諸侯國,拉入今人的視野。

一九八一年七月,在距曾侯乙墓僅百米之遙,又發現一座戰國古墓,定名為擂鼓墩二號墓(曾侯乙墓為擂鼓墩一號墓)。墓中出土一套保存完好的三十六件編鐘,還有十二件編磬。儘管墓葬發現時已被嚴重破壞,墓主身分是難解之謎,出土編鐘規模也遠不及曾侯乙編鐘(曾侯乙編鐘六十五件,編磬三十二件),但經專家鑒定,二號墓編鐘與曾侯乙編鐘為同一體系,音色、音律相通。因此,二號墓編鐘被稱之為曾侯乙編鐘的「姐妹鐘」。二號墓中也發現其他青銅器,特別是一組九鼎八簋的青銅禮器,顯示墓主人的身分地位非同一般,有學者推測其可能為曾侯乙夫人墓。

今天我們看到青銅器銘文中的「曾侯乙」,可能會覺得奇怪,堂堂曾國之君怎麼會取這樣一個名字。有意思的是,在與曾侯乙墓一水(厥水河)相隔的湖北隨州文峰塔墓地,考古人員還發現了一座「曾侯丙」墓。這是一座戰國中期墓葬,墓中出土青銅器物七十餘件,其中兩件銅缶上都有「曾侯丙」銘文。

從墓葬規模和出土器物等線索,專家認為這也是一座曾侯墓,其墓主應為「曾侯丙」。曾侯丙墓的年代略晚於曾侯乙,「乙」和「丙」是他們的「日名」。「日名」是以十天干來命名的,在商周時期王侯之中並不少見。



勾勒出700年發展「簡史」

考古寫就一部曾世家

自曾侯乙墓被發掘至今,考古人員在湖北隨棗一帶,又發現多處曾國墓葬群。據湖北省博物館館長、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方勤介紹,迄今考古發掘已經確認的曾侯墓達十六座之多,這還不包括考古勘探已認定的四座曾侯墓,此外,還有十座夫人墓葬。考古資料已經勾勒出西周早期至戰國中期,曾國約七百年的發展「簡史」,使曾國成為迄今為止兩周時期唯一能利用考古材料構築其基本歷史的諸侯國。

家族上溯春秋時期

二○○九年,文峰塔墓地清理發掘一座春秋末期墓葬,出土鼎、缶、鬲、編鐘等青銅器。一組十件套的編鐘裡,有一件通高一百一十二點六公分、重一百四十二點七公斤的大鐘,上面鑄有一百六十九字的長銘文。根據銘文推斷,墓主為「曾侯與」。在曾侯與墓附近的義地崗墓地,考古人員還發現「曾侯戉阝」、「曾少宰黃仲酉」、「曾仲姬」等青銅銘文墓葬。這些墓葬、器物、銘文,標識了春秋中晚期的曾國君侯、貴族的身分,將曾侯乙的家族上溯到春秋時期。

事實上,早在一九六六年,位於湖北省荊門市京山縣的蘇家壟,在修建水渠時發現一批青銅器,其中包括九鼎七簋,鼎、壺等器物上有「曾侯仲子斿父」、「曾仲斿父」等銘文,其年代在兩周之際。這是最早發現的曾國諸侯一級的墓葬器物,也是首次考古發現文獻記載的「九列鼎」。

二○一四年開始,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對蘇家壟墓地進行系統考古發掘,清整墓葬百餘座,確認這裡為曾國春秋早期高等級墓葬群。編號為七十九號的墓葬出土的鬲、簋、壺等多件銅器上都有銘文,顯示墓主人為「曾伯桼」。而八十八號墓主人為女性,墓中有兩件銅壺與七十九號墓中的兩件銅壺造型一致,銘文也完全相同,同時墓中盙、鼎等器物上則有「陔夫人羋克」等銘文,推測其為曾伯桼夫人羋克。

比曾侯乙早五百年

位於湖北省棗陽市吳店鎮東趙湖村的郭家廟墓地,早在一九七○、八○年代就曾發現過帶銘文的青銅器,其中一件為帶有「曾侯絴白秉戈」銘文的青銅戈。二○○二年和二○一四年至二○一五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後進行清理發掘,顯示出這裡也是一處存在諸侯級別墓葬、年代為兩周之際的曾國公共墓地。一件出土銅鉞上有十八字銘文,釋讀為「曾伯陭鑄造戚鉞,用民為刑,非歷殹刑,用民為政」。鉞為權力的象徵,銅鉞上的銘文內容顯示其主人「曾伯陭」可能是兩周之際的曾國國君。

二○一○年底,隨州市淅河鎮蔣寨村農民進行農田改造時,發現一批青銅器。二○一一年,經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清理,發現葉家山古墓群。經過考古發掘,出土大量陶器、青銅器、漆木器、玉器等文物,經研究應為西周早期墓葬,多座墓葬出土的青銅器上可見「曾侯」和「曾侯諫」等銘文,這是比曾侯乙要早五百年的曾侯。其中一座墓葬還有一件象徵王權的龍首銅鉞,可知其為國君級別的墓葬。另一座大墓出土的青銅器物上有「曾侯犺作寶尊彝」銘文,推測其為西周早期另一位「曾侯犺」的墓葬。

此外,二○一八年十月至二○一九年,考古人員又在隨州棗樹林發掘清理曾國墓葬五十四座,馬坑三座,出土青銅器千餘件。棗樹林墓地有兩處確定為春秋中期曾侯夫婦合葬墓,其中一處為「曾侯寶」墓和曾侯寶夫人「羋加」墓,另一處為「曾公求」墓和曾公夫人「漁」墓。這些發現又給曾國歷史加上了重要一筆,補上春秋中期缺失的一環。

至此,從葉家山到棗樹林,從郭家廟、蘇家壟到義地崗、擂鼓墩,通過考古工作者的努力,已經基本構建起一部在傳世史料中幾乎一片空白的曾國史。方勤說,除西周中晚期外,各個關鍵歷史時間段的曾侯墓都有發掘,考古寫就了一部曾世家。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