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黃朵而
整理/黃朵而
1
國樂泰斗瞿春泉從藝近70年,享譽華人樂壇,擔任台北市立國樂團首席指揮8年的期間,他不只尋找國樂新聲音,希望擴大欣賞族群,更大力推動本土創作,獲第26屆台北文化獎肯定,是首位獲此殊榮的新加坡人。瞿春泉表示:
「 活到老學到老,繼續為國樂發展奉獻。」
2
陳詠笙為了推廣竹編工藝,2008年在家鄉高雄岡山區開設「笙竹工坊」,同時攻讀研究所;他一度為了生計,到公關公司寫企畫、擔任研究助理來支撐夢想。30歲那年,他挺過半工半讀還要創作的生活,成為全職的傳統竹藝師。陳詠笙說:
「對我而言,竹藝是生命中百分百重要,也是這輩子認定必定要做的事。」
3
美國小提琴家約書亞.貝爾(Joshua Bell)17歲就登上紐約卡內基音樂廳演出,至今每年音樂會演出超過200場以上;在新冠疫情期間,他面臨音樂廳關閉,不知道下一場演出在那裡的情況,他每天起床時,會為自己拉一段巴赫。貝爾分享:
「有一段時光可以不要那麼多旅行,跟自己獨處、消化音樂,其實收穫很多。」
4
《哈芬登郵報》創辦人Arianna Huffington在57歲時,事業到達頂峰,卻因為過勞昏倒,讓她決定售出自己創立的媒體,也重新思考工作與生活的關係;她認為,做好工作和過好生活互為因果,能夠好好的生活,成果也會反映在工作上。Huffington說:
「這個世界不斷告訴你要賺更多錢、爬得更高,卻沒有人提醒你要照顧自己、與人連結、停下來思考。」
5
郭中端投身景觀工作超過30年,她認為適當的留白,才能創造好的環境,比起常見的「加法」設計,她反其道而行,移除不必要的人為設計,盡可能展露自然原貌,例如拆除停車場,讓河道重現、整理垃圾山,並種原生樹種等。郭中端相信:
「打造好環境的捷徑無他,克制欲望、尊重自然。最終受益的,會是生活於其中的人們。」
6
古碧玲在幾家著名報社、財經雜誌擔任過主管,她曾坐在電腦前8小時看稿,期間完全沒有起身吃飯、喝水、上廁所;多年來的高壓工作,陪伴她走過的朋友是植物,不僅撫慰身心,也讓她懂得隨緣,甚至免於憂鬱之苦。古碧玲分享:
「人生是無法計畫的,因緣未到,你就是做不到;因緣俱足,事情就會成。園藝和生活都是這樣。」
7
中國大陸雲南有位14歲佤族少年王發,2016年被雲南野象網球俱樂部選中,前往昆明培訓,每天揮拍數不低於7000次;日復一日的訓練下,讓他在2022亞瑟士青少年網球巡迴賽廣州站,奪得U14組男單冠軍。王發表示:
「期待網球帶自己走得更遠,想成為像費德勒那樣偉大的運動員,想成為父母的驕傲。」
8
前金融業董座王友華在50歲那年,將老家整修成咖啡廳,免費開放年輕人辦活動、聚會;退休後,他成立台灣相信世代發展協會,為年輕人找房、推動青銀共居,期望能協助租屋困難的年輕世代,也讓熟齡者在退休後保有社會連結。王友華認為:
「房子是有形資產,但我們也可以用來幫助年輕人,創造社會信任等無形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