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音樂與儀式 聲音如何塑造宗教氛圍 文/李慧琳 |2025.08.24 語音朗讀 114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圖/李易俊、妙願圖/李易俊、妙願圖/李易俊、妙願圖/李易俊、妙願 文/李慧琳「藏海無涯.大藏經通俗講座」第三場於八月十七日在佛光山法寶堂舉行,邀請佛光山港澳深教區總住持永富法師,以「佛教音樂與儀式:聲音如何塑造宗教氛圍」為題,透過優美的梵唄與生動的實例,引領大眾走進佛教音樂的神聖殿堂。開場時,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院長妙凡法師,以三十多年前就讀叢林學院的經驗,提到「早上起床,一般人習慣依賴鬧鐘;但在佛學院,喚醒我們的卻是鐘聲。佛門中,每一個聲音都有其意義。」他指出,聲音在修道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提醒大眾藉由音聲佛事,亦能深入無盡藏智慧海。永富法師則以「聲音是隱形的住持」切入,闡述佛門音聲不僅是背景,更蘊藏修行的密碼,能叩擊眾生心門,引領進入修持的狀態。他拋出問題:「僅憑耳朵,我們能否判斷自己正身處佛教道場?」並點出佛教聲音的三大辨識符號──晨鐘暮鼓、誦經聲與法器聲。隨後,永富法師以行、住、坐、臥四種修行姿態,串起佛教音聲的智慧內涵。「行」的威儀,講求腳步與音聲的和諧;早課時,腳步聲與法器聲交織,從個人空間到集體修行,形成一場心靈與聽覺的莊嚴序曲;繞佛時,腳步聲與誦經聲漸趨一致,如同大地心跳般沉穩,凝聚大眾修行的能量場。「住」則是立如松,身體與空間共振;而佛前禮拜與聽法時的禁語與靜默,更是深具力量的「無聲之聲」。「坐」如鐘,聲音成為心的錨──早課誦經時,木魚、大磬與唱誦構成聲音骨架;禪坐則由有聲入無聲,以數息法或「聽而不聞」的方式,讓心回歸自我對話。「臥」如弓,睡前鐘聲是一天的休止符,願此鐘聲超法界、鐵圍幽暗悉皆聞,使眾生心安意定。講座中,永富法師並帶領大眾以「海潮音」的方式誦念〈大悲咒〉,音聲如波濤起伏,洗滌人心。他指出,聲音的療癒力已成為一種特殊的力量,不僅能安定身心,更能啟發修行智慧。他進一步解析「聲景背後的祕密」,從心理學與聲學層面闡明:穩定的節奏,如《懺悔文》的唱誦,能使心神沉澱;空間共鳴,讓修行人彷彿被聲音結界包裹,進入祈請、信受、體悟的過程;而佛號旋律更是文化符號,能喚醒集體記憶,體現「眾生呼喚,即是佛力加持」。最後,永富法師勉勵大眾為自己營造專屬的「聲音結界」,不論是白噪音、梵唄或抒緩音樂,都能成為專注與靜心的助緣。他提醒,對聲音的覺知,塑造了我們的心境;希望大家不只「聽見」,更能「聽懂」聲音中潛藏的安定與智慧。妙凡法師總結表示:「今天的學習提醒我們,在千頭萬緒的思緒中,聲音能幫助我們找到一絲平靜;在重重煩惱中,也能藉由覺知專注當下,認識自我,進而體驗覺悟的契機。這正是聲音所帶來的修行意義。」 前一篇文章 【朗朗晴空】OK與NO 下一篇文章 【人間行者心】播下善的種子 熱門新聞 01新竹.五峰 原鄉祕境湧風雲 矮靈夜祭傳古韻2025.08.1802澳洲昆士蘭州警署處 參訪中天寺2025.08.1903【詩】圓覺2025.08.1904普中好苗子校友獻卡片 感謝星雲大師裁培2025.08.1805核三重啟 238專家連署力挺2025.08.1806【遊藝筆記】一騎紅塵妃子笑:唐宋荔枝(上) 2025.08.1907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緣起與還滅—論鬼的形象 4-12025.08.1908【臆想截圖】也是貪婪2025.08.1909星雲大師全集【經義】佛法滿人間—從善如流2025.08.1810屏東看海美術館 化身巨型甜點店2025.08.18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紅塵禪煙】苦海無邊【人間行者心】播下善的種子【朗朗晴空】OK與NO大藏經的雕版藝術 【人間行者心】盛夏走讀:一場身心靈的清涼饗宴【修行在人間】佛心的慈視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