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邀居民互動 南韓世遺旅遊出新招

編譯/潘楠慕 |2022.12.18
2766觀看次
字級
南韓推動智慧旅遊城市計畫,並開發應用程式。圖/美聯社

編譯/潘楠慕

後疫情時代,南韓亟欲重振旅遊業,世界文化遺產則是吸引觀光客的一大賣點;南韓當局正透過數位科技、元宇宙、擴增實境(AR)等技術,讓遊客和當地民眾能在虛擬世界交流;此外,開發這些服務和相關應用程式(App)時,當地政府也讓民眾成為主要參與者,藉此讓旅遊業與居民的需求達成平衡,讓文化遺產與現代居民生活共存。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專家、南韓建國大學世界遺產研究主席金志訓(Jihon Kim,音譯)教授表示,讓當地民眾參與世界遺產的觀光相關決策過程,已成為日益重要的趨勢。南韓「世界遺產保護管理和利用特別法」要求各城市,積極研究如何促進當地居民參與保護和推廣其文化遺產。

位於南韓中西部山區的百濟歷史遺跡地區,共包含八座建於西元四七五年至西元六六○年的考古遺址,這些百濟王朝的舊都裡,公州市和扶餘郡都致力發展旅遊業。然而,儘管當地在二○一五年被列入UNESCO的世界遺產名錄,但隨著人口外移,旅客流量停滯不前,每年僅約一百五十萬人到訪。

相較之下,南韓的另一個古都、古代新羅王國首都金城所在地慶州市,在觀光發展方面獲得成功,每年吸引逾一千萬名遊客。慶州市也準備打造一個包含慶州歷史區主要旅遊路線的元宇宙線上空間,讓當地民眾和旅客能在虛擬空間互動,並持續聽取民眾的意見,改善旅遊體驗。

為了跟上慶州市的腳步,公州市和扶餘郡已啟動「智慧城鎮挑戰」(The Smart Town Challenge)計畫,提振世遺旅遊。此計畫的目標是連結線上和實體服務,鼓勵遊客在公州和扶餘逗留更長時間,從而振興當地經濟。當局開發的「智慧城鎮挑戰」App,為遊客提供世界遺產和旅遊設施的資訊,包括公共自行車租賃、停車場和儲物櫃。

此外,在規畫這些新的旅遊服務時,公州和扶餘政府也邀請當地居民表達意見。不僅如此,當地義工還透過「生活實驗室」(Living Lab)對話平台,開發三款智慧手機App,為使用者提供有關世遺地區的故事、旅遊資源等訊息。

當地民眾和官員都認為,智慧城鎮挑戰計畫確實有成效;公州居民朴鎮熙(Jinhee Park,音譯)表示:「城市變得更友好和便利,這能讓遊客停留更長時間。當我自己提供的意見在實際服務中被採用時,我很有成就感。」

「生活實驗室」扶餘地區負責人曹在閔(Jaemin Jo,音譯)則表示:「這是測試新服務和提前發現問題的最佳平台,因為當地人比任何人都更了解實際情況。我們會不斷聽取和接納他們的意見,打造一個智慧城鎮。」

金志訓教授指出,隨著資訊科技的普及,新技術擴大並加強了當地居民對世遺旅遊的參與,但考慮人口高齡化的問題,當局也須為老年人提供IT教育,讓他們有機會參與,如此才能讓世界遺產的推廣更成功。



廢棄機場變公園

雅典添綠色空間

希臘首都雅典的代表性景觀,是位於塵土飛揚山頂上的古老建築,但這與綠色開放空間相去甚遠。不過,這個狀況可能很快就會改變,因為這座城市的廢棄機場及其周圍的海濱,將被改造成一個占地六百英畝的大型海濱公園。

伊林尼克翁(Ellinikon)國際機場曾是通往希臘的繁華門戶,但近二十年來一直閒置。

不過,當局準備進行改建計畫,將此地打造為伊林尼克翁大都會公園,希望透過所謂的「恢復性」(restorative)景觀,為該地區注入新的活力,不僅提供公園、遊樂場和文化中心等功能,更強化當地對抗氣候變遷的韌性。

負責改建計畫的跨領域設計公司Sasaki景觀設計師格羅夫(Michael Grove)表示,設計團隊決定把這座廢棄機場的一些歷史元素保留下來,並以新的形式呈現。

例如,由著名的芬蘭裔美國建築師沙里寧(Eero Saarinen)設計的航站大廳以及巨大的跑道燈桿將保持原狀。跑道的混凝土和柏油碎石將被重新用於製作長凳和鋪路。

格羅夫指出,這種「升級再造」的方法,有助環境保育;他說:「我們利用現場的混凝土,減少使用新的建築材料,公園落成後,我們也打算使用全電動綠地保養車隊以及有機肥料和殺蟲劑,盡可能減少碳排放。」

伊林尼克翁公園將種植希臘本土的物種,包括三萬一千棵樹木和超過三百萬株植物。雅典已面臨氣候變遷的衝擊,包括平均氣溫升高,極端天氣事件更頻繁,伊林尼克翁公園將有助雅典應對未來的氣候。

格羅夫表示,綠地是降低城市受極端氣候衝擊的有效方式之一,如果城市包含更多綠地,將可避免數十億歐元的損失。



鬥牛活動式微 競技場紛紛轉型

鬥牛是西班牙的傳統競技活動,但不斷遭動保團體抨擊為野蠻、虐待動物、殺戮的不人道行為,近年來受歡迎的程度已大減;在鬥牛活動式微之際,如何處置全國約一千七百座鬥牛場也成為重要議題。

大多數鬥牛場都位於市中心的黃金地段,也是西班牙城鎮結構的重要特徵。雖然許多鬥牛場已經廢棄、年久失修,但一些人士正設法活化這些具有歷史價值的建築。

一九六二年啟用的瓦倫西亞貝尼多姆(Benidorm)鬥牛場,在地方政府耗資八百六十萬歐元改造後,化身為文化綜合設施,設有圖書館、排練室、青年活動中心和社區協會聚會所。

另外一個改造成功的案例是巴塞隆納拉斯阿里納斯(Las Arenas)鬥牛場,這座場館建於一九○○年,一九七七年舉行最後一場鬥牛後被廢棄;二○一一年,這座鬥牛場被改造成購物和休閒中心,但保留了原本的外觀。

巴塞隆納大學經濟學家羅約艾拉(Vicente Royuela)表示,鬥牛活動沒落的原因之一是年輕世代的反鬥牛情緒,另外則是門票過於昂貴。

根據動物保護組織的統計,西班牙鬥牛活動鼎盛時期,每年約有一萬兩千頭牛在競技場被殺害。一九九一年,西班牙的加納利群島(Canary Islands)首次發布禁止鬥牛的法令,讓這項活動逐漸走向沒落。二○一六年時,西班牙部分地區對鬥牛活動實施更嚴格的限制,包括不准許十八歲以下人士進場觀看,不得進行電視轉播等。

新冠疫情爆發,加速鬥牛產業的衰敗;動保人士則視此為終結這項殘忍活動的良機,高聲呼籲全面禁止鬥牛,「建立一個沒有鬥牛的世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