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智人85】心理學家 古德曼 帶你邁開人生步伐 再也不怕被拒

文/楊慧莉 |2022.12.17
7767觀看次
字級
在眾所矚目下揮灑球技的大坂直美,坦言自己有社交恐懼的問題。圖/推特
社交恐懼,來自被排擠、被拒的痛苦感受。圖/123RF
社交恐懼,可透過早期偵測獲得改善。 圖/Pexels
美式足球員瑞奇‧威廉斯場上很風光,讓球迷眩目,但他也坦承自己有社交恐懼的困擾。圖/推特
圖/推特

文/楊慧莉

人,非孤島,是社群動物。生命要蓬勃發展,仰賴各種人際關係的互動。然而,卻有不少人對社交恐懼,何以如此?又該如何克服?就讓對此有多年研究和觀察的心理學家古德曼來告訴我們……

不可不知
認識社交恐懼症


法倫‧古德曼(Fallon Goodman),義裔美國臨床心理學家和心理學教授。任教第一年,即獲頒美國焦慮症和抑鬱症協會的早期生涯獎。

古德曼在喬治華盛頓大學帶領一個研究團隊,對於人們如何克服社交恐懼及建立長久關係有獨到的研究。她出版過許多關於社交恐懼、復原力和幸福的研究論述。她的研究在許多美國知名媒體成為特輯,如CNN、《華盛頓郵報》和《哈佛商業評論》。她的研究出於多年的臨床經驗,包括有一年任職於哈佛大學醫學院教學附屬麥克萊恩醫院。

為何會社交恐懼?

每個來到診療室的病患,接受心理治療前,都會先回答一堆問題。這些年,我當治療師,都會問每個新患者一個問題:你的人生目的為何?即生命動力來源,想要完成的中心目標。

坦白說,這個問題不好回答,因為要找出一個單一的人生目標還真的有些困難。許多人花了多年尋尋覓覓,找尋和發展人生目標,未必有所斬獲。不過,常見的回答有:善盡親職、改善社區、有個滿意的生涯、長命百歲,抑或只是簡單過活。但,我遇過一個年輕女孩,她給了我一個很不尋常的回答:迴避他人的注意。她是一個聰明、機智又很有愛心的高中生,卻決定此生目標是確保沒人知道她的存在。其實,這就是社交恐懼在發威。

以上是古德曼日前在公益平台演說的開場白。她希望透過此演說,分享多年對社交恐懼的研究心得,助人走出這項每個人多少都有的心理問題。首先,她從一個臨床上所遇到的例子──一個高中女生──切入。

根據古德曼的研究,社交恐懼的核心問題在於擔心被拒,「一旦對社交有焦慮感,就會高度專注於個人形象,並在進到一個空間時檢視周遭,留意那些有可能讓自己被拒絕的威脅訊號,而從認可、微笑、點頭等訊息中尋求慰藉。」

由此可見,社交恐懼挺累人的,但其存在是有原因的,「為了保護我們免於遭人拒絕的困擾」。因此,我們會留意社群中的一些小節、規範和動態,投其所好,最後才不會被排擠。

持平來說,「社交恐懼並非壞事,因為人類是社群動物。我們以群體的方式存在,不管喜歡與否,我們彼此倚賴;此外,被排擠,也不好受。想想那些被拒的經驗,每個人多少都有,像是第一次約會後對方就失聯了、得不到夢寐以求的工作、被朋友群排斥在外等。被拒,實在不舒服,社交恐懼讓我們免於這種不舒服。」

過度解讀成後遺症

儘管社交恐懼有其存在的價值,但古德曼認為,這種感覺一旦介入、干擾到你想過的人生,就大有問題了,「而這種情況往往發生於被拒的恐懼與自我觀感息息相關時,亦即你覺得自己會被人拒絕,是因你有一些與生俱來的缺失或是人格缺陷」。

心理學家舉了一些常見的情況為例:遇到「第一次約會後對方就失聯」的窘境,你相信是因為自己不可愛、不夠吸引人;無法取得夢想的工作,你相信是自己不聰慧、不夠有能力;在朋友群中被當成局外人,你相信是因自己無趣、不夠好玩。

一言以蔽之,「害怕被人拒絕,其實就是擔心自己不足,達不到我們想要、覺得應該要或是社會期許我們該有的樣貌。」

古德曼表示,這套信念體系可發展成社交恐懼症,而當一個人有社交恐懼症,就會對他人的檢視、嚴苛的評價和排拒過度在意,以致於開始以避免被拒建構自己的人生,他們會避開他人的目光,這樣別人就找不到排拒他們的點,無法對他們挑毛病了。

根據心理學家的研究,社交恐懼症是全球最普遍的心理疾病之一,光美國就有超過百分之十二、約四千萬的人口於生命中的某個時刻被診斷出罹患社交恐懼症,而全球少說有三億人有可能變成社交恐懼症患者。

三迷思讓問題隱匿

儘管患者為數眾多,但古德曼發現,社交恐懼症卻普遍遭人誤解、誤診,且常常完全被忽略,「原因是我們的文化瀰漫著對社交恐懼的種種迷思」。

迷思1:有社交恐懼的人獨處時比較快樂

對有社交恐懼的人,大家有個刻板印象,以為對方有如隱士,寧可躲在房間,也不想走出房門與人互動。古德曼表示,這並非事實。根據她在實驗室的團隊研究,有社交恐懼症的人其實就跟沒有這種症狀的人一樣,也很渴望、很享受健康的親密關係,「事實上,他們甚至會說,跟人在一起,比獨處時更快樂。」他們的問題主要在於碰到某些情況、面對某些人會感到焦慮、有壓力,而非排拒與人的連結。

迷思2:有社交恐懼的人會避免成為焦點

好吧,對社交有恐懼的人,其實也很喜歡社交,但只限於跟一小撮關係緊密之人。所以,社交恐懼,說穿了,就是關於避免成為焦點。但這其實也是一種謬誤,「社交恐懼,不盡然是害怕公眾表演……很多有社交恐懼的人卻反而在一些跟社會評價和社會性的表演有關的職業上如魚得水,像是模特兒、演員和運動員。」

這方面,古德曼舉了日本網壇好手大坂直美為例。去年,大坂直美寧可退出法國公開賽,也不要參加賽後記者會,「她勇敢的坦言,記者會會加劇她的社交恐懼。」

事實上,大坂直美曾於先前受訪時坦言,球場比賽和賽後發言感覺完全不同,前者讓她宛如格鬥士,只感受到觀眾轟隆隆的熱情,後者要她在一百人面前說話,她就會不自主的發抖。

由此可見,「社交恐懼沒有一以貫之的具體樣貌;就像憂鬱症者會在不同時間、因不同狀況而發病,社交恐懼的樣貌也因人而異。」

迷思3:社交恐懼的問題稍縱即逝且無害

根據古德曼的研究,社交恐懼不只是小時候就有,長大後也不會自動消失,「如果沒有介入,許多人會與社交恐懼纏鬥多年,甚至幾十年。」

她表示,社交恐懼會影響人生各方面,從嗜好到職業。有社交恐懼的人會偏好選擇閱讀、寫作,而非團體運動;在職業上,偏好選擇電腦工程等較個人式的工作,而非銷售或客服等需跟人互動的工作。「而這種恐懼會影響人們每天的生活。美式足球員瑞奇‧威廉斯(Ricky Williams)場上很風光,讓球迷眩目,但他也坦承自己有社交恐懼的困擾,讓他深感與其他隊員或跑腿買東西與人互動時有些吃力。」

對症下藥
脫胎換骨三部曲


社交恐懼,可能為生活帶來不便。不過,古德曼認為其最大的問題在於剝奪個人一個很重要的資源:他人的協助,因為其他人會助我們克服逆境,如遇到生病或搞砸面試時;幫我們慶祝人生的里程碑,如孩子滿月、結婚、畢業;助我們克服失落,如摯愛離世的悲痛。但我們對被拒的恐懼就會讓我們卻步,無法獲得和欣賞被人接受的好處,即別人的助益。

社群時代 更顯孤獨

古德曼也發現,當今世界要處理社交恐懼,似乎難度加高,「我們其實比史上任何一個時代都關係緊密,但我們卻比以前更孤獨、更沮喪、更焦慮。儘管現在有很多社交工具,但社會關係卻在敗壞中。」

究其原因,古德曼認為是科技和社群為社會關係和互動創造了新的標準,「我有貼文嗎?有分享嗎?有按讚嗎?」

她表示,「我們創造了這些奇怪的分身,企圖從龐大、我們未必認識的社群中所給予的一堆回饋裡理出頭緒,而且還得為失言付出更大的代價,各種言行都會永遠留在線上,讓人承受無情的檢視、名譽受損,甚至丟飯碗。遇上這種時代,社交恐懼的問題會變得更棘手。」

放開束縛 活出真我

不過,這個世界會讓大家變得更緊密,而科技和社群媒體的影響也將與日俱增。古德曼深感現在是解決社交恐懼的時候了。她提出解決之道三部曲:

部曲1:盡早發現問題

早期檢測是關鍵,因為有一半以上的人是在十四歲以前就有爾後發展為社交恐懼症的徵兆,只要問幾個簡單的問題就能明了,如「被拒絕是你最害怕的事嗎?」、「是否會因為害怕被拒絕而不敢去嘗試想做的事?」

古德曼建議學校中、新生訓練時安插早期檢測課程,透過一對一輔導室會議等方式及早診斷社交恐懼傾向,適度介入可助年輕人改善狀況。

部曲2:善用個人平台

身處這個高度連結的世界,每個人都很有力量,因為人人可藉助自己的平台創造有意義而持久的社會改變,如前面所提的兩位運動選手,他們都運用自己的平台分享自己的社交恐懼問題。一如他們,「我們也可在學校、職場、社群、家中開啟有關社交恐懼的對話,因為以平常心面對,反而能卸下標籤、導正有害的迷思,讓有需要的人得到協助。」

部曲3:培養社交勇氣

有社交恐懼的人在確認、分享後,要做的是培養自己的社交勇氣。解決社交恐懼問題,不是預防或避免被拒絕,而是培養社交勇氣。

擁有社交勇氣,代表你膽敢追求對自己有意義的經驗,也明白自己隨時被拒,還清楚這些經驗的成功與否其實與你作為一個人的價值無關,而你也知道自己是有價值的。因此,有社交勇氣,也代表你會去約別人、去應徵想要的工作、會在公眾場合適時發言,而當你這麼做時很清楚「被拒」隨伺在候。

古德曼相信,一旦克服被拒的恐懼,就能抓住每個讓自己成長的機會,追尋讓自己發光發熱的人生目標,活出真我,而非讓自己避開別人的目光,一如她碰到的年輕女孩。簡而言之,活著,就是要被看見!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