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yapei
圖/yapei
文/Sven
現在流行「草泥馬」,就是羊駝。
前幾年,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網路、電視,甚至街上的廣告看板上四處充斥著「草泥馬」的新聞,牠那一副委屈、呆萌討喜的模樣,簡直是老少通吃,叫人不愛都難。
「這傢伙長得真怪,有點像羊,又有點像馬,愛吃草,竟然還喜歡玩泥巴?」
「草泥馬」其實不是羊,也不是馬,這名稱是網友惡搞出來的,原來是一句罵人或發洩不滿的粗話。牠真正的名字叫羊駝。
啥?羊?駱駝?是的,牠跟兩者都有點關係。血緣上羊駝跟駱駝比較接近,屬於駱駝科。除了體型較小,背部沒有肉峰以外,牠跟駱駝一樣,頸子較長,蹄子是肉質的,胃裡有水囊,可以幾天不用喝水,走路的樣子也有點像。而牠的臉細長、耳朵尖、四肢細、尾巴短,這些特徵都跟綿羊有些類似。
源南美洲 任勞耐操
從體型的大小來看,羊駝可分為大羊駝、小羊駝兩大家族,長相也有幾分相似。大羊駝包括美洲駝與原駝,體型較大,多在1公尺以上。小羊駝包括駱馬和羊駝,牠們身高大多不到1公尺,體重僅僅是大羊駝的一半,約5、60公斤。
羊駝主要分布在南美洲安地斯山地區,例如秘魯、玻利維亞和厄瓜多等國家。但南美不是羊駝最早的故鄉。早在大約4000多萬年前,羊駝的祖先就生活在北美洲了,只不過那時候的體型比現在小得多,且後來在那裡消聲匿跡了。
南美安地斯山3000到6000公尺左右的山區中,氣候乾寒、空氣稀薄、晝夜溫差大、食物缺乏。羊駝耐勞耐操、還吃少喝少,這樣嚴苛的自然條件有很強的適應能力。
據說6000多年前古印加人就開始人工飼養羊駝。對印加人來說,羊駝的經濟效益非常高,全身都是寶,牠的毛、肉、皮、乳可以做成食物、燃料、衣物等。在高山地區長路漫漫的旅途中,牠是載運物品的最佳的幫手。
載運幫手 一身是寶
在印加人神聖的宗教和祭祀活動中,都會以羊駝作為貢品祭神,表示對神的尊敬。羊駝可以說是印加人最重要、最有價值的家畜。因此他們非常重視,專門由貴族組成一個機構來負責飼養、培育。
16世紀時,西班牙人入侵了印加帝國,給羊駝家族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劫難。跟印加人重視羊駝的態度相比,他們只把羊駝看作是食物來源和運輸工具,任意宰殺,卻又不注重培育。加上他們帶來的動物在當地引發了傳染病,造成羊駝大量病死。短短100年,當地羊駝家族的數量就減少了百分之8~90,原駝和小羊駝甚至幾乎滅絕。直到20世紀末,南美各國才開始真正落實羊駝的復育和保護。祕魯更是把羊駝放到他們的國徽裡,表示羊駝是他們國家的珍貴物種。目前,羊駝雖然有少量輸出到歐美、紐澳、甚至是亞洲,但絕大多數還是在南美各國,尤其是秘魯,占世界總量有8成多。
羊駝可以說是安地斯高山地區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動物了,是當地人文和文化發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般來說,羊駝脾氣不錯,喜歡群聚、湊熱鬧,而且容易飼養和訓練各種指令、動作,加上長相呆萌,很有喜感,所以現在也有人把牠們當成寵物在飼養,國外甚至有醫院讓羊駝陪伴憂鬱症病患,幫助他們解除憂鬱、恢復健康呢。可是別以為這樣牠們就沒有脾氣喔。如果你不小心惹到牠們,基本上牠們可會「動口不動手」,用臭氣沖天的口水對你來個「遠程攻擊」。只要看到牠把頭往後倒轉90度,那就請準備好快躲或快跑吧,射程可達10公尺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