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指出,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多基因遺傳的慢性發炎疾病,主要是由先天性免疫調節異常及表皮內在調控失調所引起,目前並無法根治,但若能以正確的心態及照護方式,加上規律就醫與用藥,就能有效控制病情。
圖/雙和醫院提供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異位性皮膚炎是台灣常見的皮膚疾病,根據統計全台有超過200萬名患者,除發作時患部搔癢難耐外,反覆發作的特性,加上影響到外表、社交與人際關係,更讓許多患者身心受創、痛苦不已。
35歲王小姐,婚後異位性皮膚炎開始發作,患部大多在臉上及手部區域,除搔癢難耐影響睡眠品質外,還需要忍受他人異樣眼光及過度關切,外出上班或活動都需要靠濃妝遮掩,即便大熱天,也是從頭到腳包得密不透風,因此常被同事詢問是否遭受家暴,生活不堪其擾。
雙和醫院皮膚科主任鄒嘉倫,日前於院內「異膚新曙光」衛教講座中,釐清三大「異膚迷思」,期望幫助更多病友或照顧者了解、認識與戰勝異位性皮膚炎。
迷思一:異位性皮膚炎無法根治,反正會一直復發,乾脆不要理他。
鄒嘉倫表示,千萬別因為異位性皮膚炎無法根治就放棄治療,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多基因遺傳的慢性發炎疾病,主要是由先天性免疫調節異常及表皮內在調控失調所引起,目前並無法根治,但若能以正確的心態及照護方式,加上規律就醫與用藥,就能有效控制病情。
鄒嘉倫建議,在病情穩定期時,可多注意皮膚保溼,同時也要避免生活中的刺激物與過敏原,而發作時,可先考慮口服藥物或是外用的類固醇、抗生素、抗黴菌劑及抗組織胺等止癢藥膏。
迷思二:只要不癢就可以停止用藥吧?
鄒嘉倫指出,在病情趨於穩定時,在患部上給予間歇性治療,是控制病情的關鍵,如塗抹局部鈣調磷酸酶抑制劑或外用PDE-4抑制劑等,頻率至少每周兩次,且維持一至三個月。由於有些病灶發炎會在表皮底下,從外觀看不出來,曾有患者覺得發炎狀況已好轉就停止用藥,幾天後復發反而更嚴重。
鄒嘉倫醫師提醒病友,除了接受正規治療,異膚患者仍得秉持基本照護原則,加強保溼、避免過敏原及刺激物,治標也治本。圖/雙和醫院提供
迷思三:新藥能一勞永逸嗎?有副作用嗎?
藥物詢問也是診間常遇狀況,特別是新藥部分,鄒嘉倫指出,隨著醫療技術日新月異,許多針對異位性皮膚炎的新藥陸續問世,像是已納入健保給付的生物製劑,或近期推出的小分子抑制劑,這兩種藥物都是從發炎機轉上進行抑制的藥物,仍得秉持基本照護原則,加強保溼、避免過敏原及刺激物,治標也治本。
鄒嘉倫說,生物製劑療效佳、安全性高、副作用低,且不用定期抽血監測肝腎功能,目前健保給付對象為12歲以上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患者,需嚴重發作並經照光治療及兩種傳統口服免疫調節劑治療仍無效之患者,才有機會申請。
另一種則是新一代小分子抑制劑,此種口服藥亦能有效治療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快速止癢及抑制皮膚發炎,但在用藥前與治療期間須做風險評估及定期血液監測,目前為自費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