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23RF
文/露
小朋友們有照顧過弟弟妹妹的經驗嗎?從小嬰兒呱呱墜地,還沒學會說話以前,便會使勁地揮舞著小手小腳,那拳打腳踢的模樣,可愛極了!快滿周歲,開始吃副食品時,也是他們練習咀嚼、熟悉咬合動作的時期。稍微長大一點,學會爬行、學會走路、學會跑步,甚至騎腳踏車、體驗各種體能運動……這些我們熟能生巧的肢體動作,都跟轉動、支點、力矩習習相關。我們已經習得了力矩的基本原理與生活應用,現在要來告訴大家,其實我們從牙牙學語以前,就懂得運用力矩在日常生活裡了!
生物機制 有扭轉力
力矩其實存在於各種會動的生物體內,從最細微的細菌身上就有這種機制:帶有鞭毛這種結構的菌蟲,藉由鞭毛鈎將鞭毛與細菌的基體連接起來。鞭毛就像螺旋槳、鞭毛鈎好比活動的關節,這兩者與基體的和諧運作之下,像旋轉馬達一般,推動著細菌前進。
而我們身旁會走動跑跳的生物,其身上也存在著力矩結構,比較容易想像的,是有骨骼與關節的動物,大多是利用肌肉來帶動它們運作。最讓我們理解,也與我們最貼近的,不外乎是我們自己身上的結構,小朋友們可以試著從頭到腳,檢視自己身上有幾個力矩的結構?
人體力矩 從頭到腳
我們吃飯需要咀嚼、而軀幹所連結的髖關節、大手臂,則分別帶動著 大腿、小腿、腳底板、腳趾、上手臂、下手臂、手掌、手指……這些部位當然都連結著大大小小的關節,以便於轉動與改變運動方向。我們進食轉化成能量,儲存在肌肉中,肌肉再連結著肌腱與韌帶,並帶動骨骼與關節的作動,這是最基本的:施力在力臂上所造成的力矩。
人體的運動當然沒有這麼單純,還有一個重要的關鍵,便是「平衡」,走路、跑步等動作,對我們來說已經習以為常,所以自然而然把平衡感運用得當。但對於極限運動或專業的競賽者來說,除了控制身體的力矩外,動態平衡的拿捏也是訓練項目之一。我們的身體受到高敏感的神經系統支配,以便在活動中保持動態平衡,也保護身體、預防跌倒。有趣的是,運動員在進行高低起伏等障礙訓練,例如各種凹凸不平的岩石上跑跳時,為了維持效率,大腿力矩的變化量不大,而是藉由腳底板的靈活運作來適應起伏的地面、保持平衡穩定。人體的這種控制機制,是不是很神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