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合吞嚥困難長者食用的營養粥品。 圖/傅裕翔提供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80歲曾奶奶因急性腦出血而入院,造成吞嚥困難而插上鼻胃管。後來病況趨穩、意識清楚後,卻因為無法正常進食,以及鼻胃管帶來的不適與影響外觀,心情十分沮喪。歷經十個多月照護,終於順利移除鼻胃管,經口進食的同時,也找回老人家的好心情。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口腔醫學部主任李雅玲表示,引起咀嚼吞嚥障礙原因眾多,包括身體自然老化、口腔問題、退化性疾病、頭頸部外傷、急性腦中風等,皆有可能導致吞嚥障礙。
李雅玲說,曾奶奶開始接受北市聯醫跨領域吞嚥團隊的咀嚼吞嚥照護訓練後,吞嚥功能逐漸恢復。出院後,吞嚥團隊亦無縫銜接居家醫療,到住家持續進行吞嚥訓練,同時指導家屬調整進食姿勢、改變食物質地、並利用餐具輔助等,確保進食安全、改善進食品質,並作為移除鼻胃管的充分準備。
腦中風多年蟬聯國人十大死因前四名,即便得以挽回生命,後續身體「失能」問題,才是病人及家屬面臨的最大挑戰。根據研究指出約有3成至6成中風患者,面臨咀嚼吞嚥障礙問題,因此中風患者術後常見安置鼻胃管進食。
李雅玲指出,許多研究建議使用鼻胃管餵食僅為「短期使用」,並不適合長期安置;因其所帶來的負面影響甚鉅,如患者感到不適、憂鬱、憤怒、自尊受損等心理問題;還有食欲降低、胃食道逆流、感染及褥瘡等生理問題;或因自拔、約束,而與照顧者產生矛盾爭執等。
研究也證實,透過鼻胃管進食,並無法降低「吸入性肺炎」風險,也不會降低死亡率。臨床也常發現,多數患者,直到生命最後一刻,都未能拿下鼻胃管、無法再經由味蕾,品嘗到任何食物的味道。
李雅玲表示,北市聯醫在2018年成立了跨領域咀嚼吞嚥團隊,除了提供咀嚼吞嚥障礙者醫療服務外,更持續呼籲大眾能更加關注咀嚼吞嚥障礙議題。為此,北市聯醫吞嚥團隊籌畫近一年時間,出版「咀嚼吞嚥障礙照護手冊」,透過淺顯文字與全新手繪操作圖示,推廣民眾的吞嚥識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