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青少年面臨學校或家庭暴力等問題,都會導致兒童憂鬱,進而影響學習、成績退步等,需從多方原因看孩子出現的情緒困擾。圖/unsplash
【本報台北訊】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創立20周年,3日以「聽見疫後心聲音─共創關懷點線面」為主題,邀請專家從青少年、照顧者、社區照護場域切入憂鬱議題進行研討。全國自殺防治中心主任李明濱表示,兒童、青少年面臨學校或家庭暴力等問題,都會導致兒童憂鬱,需從多方原因看孩子出現的情緒困擾。
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長吳佳儀表示,台灣精神醫療發展持續精進,但現今社會中的高風險族群常不自覺問題所在、不願或不知如何連結精神醫療,導致民眾難以發現其健康需求或銜接專業服務。其中,青少年及憂鬱症照顧者的心理健康問題,可能是冰山底下亟需重視的高危險群。
衛福部心理健康司副司長鄭淑心表示,自殺因素包含疾病、家庭、社會心理因素,無法歸因單一因素。青少年憂鬱、其他精神疾病等,是導致自殺率原因第一位,因此希望將預防做得更前端,及早發現青少年憂鬱情緒,包括家長、師長、校園教職員都很重要。
鄭淑心表示,憂鬱症是常見疾病,但也常被忽略,台灣存在「診斷不足」「就醫不足」「持續性治療不足」三問題,但憂鬱症是造成人類失能前十大疾病者之一,嚴重憂鬱症會讓人無法工作、生產力下降,影響個人、家庭、社會負擔,若沒有及早發現,有些人只是在憂鬱情緒,還沒到病,若旁人敏感度夠高,給予他一些心理支持,或讓他情緒有出口,避免他走到後端變憂鬱症疾病。
鄭淑心說,青少年自殺防治面向多,而「高樓防墜」、巴拉刈,都是管制高致命性的自殺方式或工具之中,但現在希望更早期辨識青少年憂鬱情緒,協助他就醫,避免自殺風險。
吳佳儀表示,希望透過此次會議呼籲重要議題,讓社會大眾聽見青少年以及憂鬱症照顧者的心聲,並從社區照護的場域凸顯憂鬱症早期發現、早期治癒的重要性,以便使政府民間共同連結相關資源、拉起憂鬱症照顧網絡的點線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