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軍湯碑亭。
圖/鄧榮坤
文/鄧榮坤
離開熱絡的竹東市集,往五峰鄉清泉部落的方向前進,沿途是狹隘迂迴的山路,陣陣在山林間盤旋的涼風,透過半開的車窗拂面而來。置身於山中的悠閒,隨著幾聲鳥鳴蟬嘶更添幾許浪漫,而將軍湯就在五峰吊橋與張學良故居附近,是一個穿梭步道後的歇息點。
五峰鄉位於新竹縣南方,為該縣人口最少的山地鄉。轄區內原為原住民居住地,日治時代實施理蕃政策,由警察機關辦理業務,全鄉編為二外勤區(井上、十八兒)計十八個派出所,綜理教育、衛生、警務工作。風趣健談的導覽員蔣廣生,是當地出生的泰雅族人,退休後在張學良文化園區(張學良故居)擔任義工,對於五峰鄉的歲月風華與轉折的歷史,能說上個大半天。他說,十八兒(今大隘村)的地名源自一個有趣的傳聞,據說從前有對原住民夫婦,一連生了九對雙胞胎共十八個兒子,因此取名為「十八兒」。
日治時代就頗負盛名的「井上溫泉」位於桃山村,台灣光復後改喚為「清泉溫泉」,此地山巒起伏、景色優美,以溫泉聞名。跨過五峰吊橋,就看到一群人聚集於木庭下泡腳,因水質清澈、無色無臭,成為旅人歇腳的好地方;也由於距離五十公尺處即為張學良將軍曾經的居所,於是有了「將軍湯」之美譽。
張學良於一九三六年發動「西安事變」後,大半生都被軟禁著,一九四六年由重慶轉至台灣後,第一個居住地就是五峰鄉,在這裡住了十三年。蔣廣生說,當年少帥居住過的房舍在一場風雨中被毀了,目前的張學良故居其實他並沒有住過,而是在原地重新修建的,並選在二○○八年西安事變的同月同日開放參觀。透過館內陳列的影片、照片、地圖、文件等史料,向人們敘說著中國近代史上一代少帥傳奇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