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觀史】常山趙子龍

文/余遠炫 |2022.12.05
2443觀看次
字級

文/余遠炫

《三國演義》有一段趙子龍在長坂坡保護劉備的妻子與還是嬰兒的劉禪(阿斗),然後在長坂坡前七進七出,白袍盔甲碧血銀槍,在曹操的虎豹騎眼前擊退五十多人,將阿斗救回劉備身邊,引得曹操驚問:「來人是誰?」只見白袍勇將回答:「吾乃常山趙子龍是也。」

常山其實是古代北嶽恆山,為了避漢文帝劉恆的名諱而改為常山,西漢時曾為常山國,後來改為常山郡,隸屬冀州。

趙子龍是常山郡房子縣人,但在自報來歷時則稱「常山趙子龍」,而不是鮮為人知的縣名。常山郡的郡治在真定縣,因此《三國志》稱趙子龍是常山郡真定縣人士,而真定縣在清朝時,又為了避雍正皇帝的名諱改稱「正定縣」。不過實際上趙子龍是出生於房子縣,也就是現在的河北省臨城縣。

趙子龍的故鄉在三國時代屬於魏國,去世後無法安葬故鄉,鄉親因此在他的出生地立了衣冠塚紀念。趙子龍約二十四歲左右投入軍旅生涯,他在常山郡的鄉親推舉下,投靠幽州的白馬將軍公孫瓚。趙子龍的選擇讓公孫瓚有點驚訝,便問道:「聽說冀州人大都投靠袁紹,為何只有你迷途知返選擇我?」期待聽到一些拍馬屁的好聽話。

然而趙子龍很誠實地回答:「天下局勢多變,很難清楚分辨應該跟隨誰,如今老百姓生活艱困,只要有人選擇施行仁政,就是我決心追隨的對象,不管是袁紹還是將軍您。」趙子龍的選擇很明確,就是「依仁政」。他加入公孫瓚陣營,並成為其精銳「白馬義從」之一,身穿白袍戴盔甲、騎白馬執長槍,為保衛百姓而戰。

然而公孫瓚並不是一個能真正「依仁政」而行的人,他與袁紹之間存在許多矛盾與衝突。公孫瓚曾拜大學者盧植為師,豫州的劉備也是盧植的學生,兩人之間算起來是同門師兄弟,劉備後來顛沛流離,便帶著關羽、張飛兩人來到幽州投靠公孫瓚。這時趙子龍發現,能行仁政的明主是劉備而不是公孫瓚,而劉備也十分欣賞趙子龍的武藝,兩人意氣相投,終於在日後結下深厚的君臣之緣。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