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尚智
澎湖南方四島,由澎湖南方的四座主要島嶼,從西向東分別為西嶼坪嶼、東嶼坪嶼、西吉嶼(簡稱西吉)、東吉嶼(簡稱東吉),以及鋤頭嶼、頭巾、香爐等九座附屬島礁組成。
「澎湖南方四島」是二○一四年新成立的國家公園,也是全國第九座國家公園、第二座海洋型國家公園,因周邊海域的珊瑚礁生態狀況良好,魚種豐富多元,具有珍貴的海洋保育價值。
對台灣民眾而言,南方四島的知名度可能不如澎湖其他離島,如七美、望安或吉貝。不過,這裡不只有罕見的地質景觀與自然生態,還有獨特的人文歷史風貌,值得我們深入認識。
昔日的澎湖社會流傳一句俗諺:「東吉查某,西吉菜脯。」具體呈現了南方四島的特色。
東吉與台灣之間有一條「黑水溝」(即澎湖水道),最深達兩百公尺,周圍海域則較淺。此地位於黑水溝的喇叭口,夏季的黑潮引入南方的熱帶魚類,冬季的大陸沿岸流帶來避寒的北方魚類,是天然條件極佳的漁場,也因此吸引漢人移居。
除了豐富的漁業資源,東吉的地理位置亦十分優越,早年是澎湖與台灣的海運貿易轉運站,兩地船隻往來頻繁。清代高拱乾纂修的《台灣府志》記載:「彼東西二吉,渡海者,風無論南北,船無論往來,必知由是路始能入是門;是東吉、西吉,又入台之指南車也。」
早年澎湖有一句諺語:「金東吉,銀八罩。」八罩為望安的古地名,現在雖然望安比較熱鬧,不過以前的東吉可是澎湖人口中的「小上海」,從當地女性扮裝與建築,即可見其獨特之處。
以前,東吉婦女跟隨丈夫到台南經商,將府城的流行服飾與化妝品帶回澎湖,所以「東吉查某」象徵妖嬌美麗,走在時尚尖端。建築方面,一些富裕的東吉居民,會在老家興建和洋混合風格的洋樓,日治時期從西方引進馬約利卡花磚,由於台灣本地並未生產,全都仰賴進口,也成為當時有錢人炫富的建材。
一直到上世紀中葉,因為船隻逐漸以發動機取代傳統的風力,航行速度大增,客商不再需要停留東吉,當地人也逐漸外移到台灣定居、就業,東吉因而漸趨沒落。
相較於曾繁榮一時的東吉,西吉顯得較為簡樸。因為四周遍布礁石,不便船隻進入,經濟活動不如東吉。
此地主要是北高南低的平原地形,有自然水源,但是土地貧瘠,只有少數地面有一層淺土,可種植餬口的雜糧作物如花生、番薯、高粱等。早期的西吉居民會在自家院落種植白蘿蔔,收成後曝晒醃製為菜脯,「西吉菜脯」因此在澎湖相當出名,還有外地人特地前來採購。
可惜西吉因地處偏遠,居民謀生困難,人口外移嚴重,一九七八年由政府輔導遷村,現在已是無人島。「東吉查某,西吉菜脯」的昔日榮景,也逐漸被人們遺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