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鏈具觀賞與藝術性。圖/宋玉澄
文/宋玉澄
雨鏈,也叫滴水鏈、雨水鏈、落水鏈,也有水風鈴、蓮花水滴等美麗的名字,名稱眾多,卻都是同一件物品;從廊簷的落水口為起點,延伸至地面,就是它的身長。雨鏈屬於落水系統的一部分,嚴格來說是日式落水系統,功能在引流雨水,避免建築物因積水受到侵蝕。在廟宇、古建築,甚至在日本新建大廈等地方,都能看到它身長如鍊的身影。
雨鏈日文為「鎖樋」或「雨樋」,其來源與茶道有關,相傳是織田信長的弟弟織田長益首創。長益為當時的知名茶人,曾向千利休學習茶道,為利休七哲之一,後來自己創立有樂流茶道。他在江戶時代修建茶室春草廬時,為引流雨水,將一種植物表皮的纖維編成麻繩,與竹竿製成的雨槽連結,即是雨鍊最早的造型;從遠處看與大自然渾然一體,體現出茶道的清寂自然。
也就是說,雨鏈雖與茶道無直接關係,卻因建茶室而出現,且日漸普及;並在材料、造型上改造演化,如目前常見的銅質雨鏈,有風鈴、花瓣與圓環造型等,各異其趣。此物雖小,卻是知名的日本文化代表之一,因而一些風格新穎大膽的建築,會用雨鏈來替代落水管道,也有人安裝在自家庭院裡。
現代雨鏈具觀賞與藝術性,於視覺、聽覺皆能有所啟發。雨水順其而下,叮鈴成音;於層層裝飾處濺起水花,似迷你水舞,聲色成趣,自成一道靚麗風景。坐在廊下觀雨、聽雨,不免讓人想起蔣捷的〈虞美人‧聽雨〉:「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而今,有了雨鏈,可聽之外亦可觀。觀雨之興衰起落,查雨之成住壞空,雖是大千世界的美麗視角,卻也不脫輪迴、因果,一切皆是因緣和合的短暫現象,也是當初織田長益創造它時,未曾料想到的深層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