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羿瓅
社會上情害、情殺案屢見不鮮,令人想問:為何曾經那麼愛,當下卻能恨之入骨、折磨至斯,甚至不計一切毀其聲譽、取其性命?
愛情是人生大課題,我們一直在愛情裡不斷學習。得不到時追求,追求到了得學習相處,更有其他排山倒海而來的考驗;而有幸相處日久,仍須避免感情麻木及外來的種種誘惑,才懂得攜手白髮、互相扶持的真義。其中,許多人在追求不到或「被分手」時吃盡了苦頭,內心煎熬、容顏憔悴、生活走調;尤有甚者,心存不甘地相互傷害,還可能在無形中傷及無辜。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幾千年前的《詩經》就告訴我們,大家都喜歡談論愛情,除了抒懷,也不停揭櫫有關愛情的姿態;白居易形容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情感:「在天願做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他也曾寫詩贈妻:「生為同室親,死為同穴塵」、「庶保貧與素,偕老同欣欣。」相愛的兩人能夠如此,多麼美好!近代作家張愛玲也寫了范柳原與白流蘇的故事……都有愛情的真心、甜蜜與相守。
莎士比亞形容「愛情的午夜時分都同正午一樣明亮」,卻也認為「愛是一種甜蜜的痛苦,真誠的愛情永不是一條平坦的道路」;李商隱寫過「心有靈犀一點通」的快樂,但也寫「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的糾痛;元好問因兩隻雁死而嘆:「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柳永描述愛情的現象:「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還有杜牧「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等,在在顯示愛情更能帶來傷害、悲戚及無力感。
綜觀以上種種,人在愛中會冀望,會患得患失、遇生離死別,可能忠貞至老,也會齟齬生變。人心的確會隨所愛上下起伏,但日子可不要因誰而輕易變換喜怒啊!自古優美動人的愛情,最基本都是兩情相悅的;但事實上,並非所有的愛都能雙向,否則李益就不會寫下「從此無心愛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樓」了。
感情的付出與獲得、追求與放棄,很難如人人想要的比例存在。世上唯有感情不是多加班、多付出,就能有回饋;不是勞心勞力便可趕上進度,反應在成績單或業績表上。許是愛情太可貴,故上蒼不讓以「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及等量同質的道理來衡量,總有人在天秤垂下的一端哭泣。然而這是自願站上去的,不是嗎?
我們不能拿愛情當考學位或追求理想一樣,只逕自勇往直前,因為愛情是有對象的,當其中一方不願參與時,另一方必須尊重並懂得放棄的哲學。在單戀、失戀時,有人傷心流淚、吶喊不甘,甚至耗損生命,不值得呀!要跳出如此窠臼,須重視一個詞:放棄。
付出時全心全意,放棄時姿態美麗。漂亮一點地轉身吧,轉身就好,不要成為冤家、傷害對方,如若做不到祝福,無視亦可。人是會成長的,不要低估自己的力量。有時,放棄才會發現獲得;而付出行動、改變姿態,方能懂得轉身的精采。有機會,我們還是想追尋兩情相悅又互相持扶、忠誠到老的人生,但不必急,不一定是你現在感到不甘心的這一段情。
唐代〈放妻書〉云:「解怨釋結,更莫相憎。一別兩寬,各生歡喜。」轉身,才能踏出新的一步。請耐心尋找能與你同頻,甘心付出,並願攜手一生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