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大西南】 少數民族打敗英國的班洪事件

文/出谷司馬 |2022.11.10
932觀看次
字級

文/出谷司馬

自清末鴉片戰爭以來,中國對外戰事幾乎都敗在外國的船堅砲利之下。但是,今天要講的「班洪事件」,卻是由少數民族擊退了英國的入侵,是近代以來中外武力衝突下的一場勝仗,一方面激起國人的民族主義情緒,另一方面,也讓國內輿論開始重視中國西南邊疆的國防問題。

班洪,位在中國雲南省與緬甸接壤的地區,在古代屬於葫蘆國的領地,所以又被稱為「葫蘆王地」。葫蘆王地又分為上葫蘆與下葫蘆,上葫蘆王由班洪總管統領,下葫蘆王則是交由班況總管掌事,葫蘆王地的居民今日則大多被稱為佤族。

由於班洪一帶蘊藏了大量的銀礦,有許多開採銀礦的礦場。大約是在一九三三年底到一九三四年初這段時間,英方派出兩千多人的兵力,同時還找來了一些葫蘆王地支持英政府的少數民族,一起入侵班洪,想要奪取礦場。

當時的班洪總管胡玉山向雲南政府求援,希望政府派兵協助。但是一來班洪地區地處偏遠,交通不便,通訊也不易,因此這個求援並未即時傳達到地方政府,班洪總管只能與附近首領一起率軍抵抗。這場戰事一直打到一九三四年的九月,班洪總管率軍隊成功擊退了英軍,歷史上稱為「班洪事件」。

「班洪事件」是中國近代難得的一場勝利,而且打敗英軍的,還是沒有任何奧援的邊疆民族。

一九三四年初的中國處於抗戰前夕,那個時候東北已經被日軍占領,並且在一月扶植「末代皇帝」溥儀成為滿州國的康德皇帝,因而此時國人對於外國勢力的入侵都感到義憤填膺,特別是擔心西南成為第二個東北。所以當班洪事件消息傳來,輿論都將此事當作帝國主義入侵,與民族的興亡連結在一起,各大報紙也發出警訊,要求政府重視西南邊疆地區與勘界問題。

不過,儘管班洪事件最後讓英軍敗陣下來,但由於當時國際勢力與內外困境,政府並沒有打算乘勝追擊,反倒是下令班洪總管組成的「抗英義勇軍」撤退,開始與英國針對勘界一事進行磋商。就政府的立場而言,邊疆之所以起釁,是因為界務沒有確定,所以政府一方面籌組勘界委員會,一方面也請來國際人士仲裁。

這樣看來,似乎班洪事件的結果是在國際局勢的壓力下而被迫撤軍。不過,當國內的輿論被這個事件所挑動,許多知識分子、記者與調查者,因此更積極地走入邊疆,用他們各自的方式記錄了邊疆的點點滴滴,並藉由各種不同的媒體、報刊,甚至是調查報告的連載,讓邊疆的情況更為國人所知曉。由此可見,班洪總管的努力並沒有完全被忽視,而國人的關心,也迫使政府願意花更多的心思來經營邊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