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趣聞】 國花國花哪朵花

文/王文隆 |2022.11.03
880觀看次
字級

文/王文隆

相信大家都聽過這首膾炙人口的歌〈梅花〉,歌詞是這樣寫的:「梅花梅花滿天下,愈冷它愈開花,梅花堅韌象徵我們,巍巍的大中華。看那遍地開了梅花,有土地就有它,冰雪風雨它都不怕,它是我的國花。」

這首由劉家昌作詞、譜曲的歌,作為電影《梅花》的主題曲,透過鄧麗君輕柔的嗓音娓娓唱來,頗富感情,在那個外交頓挫的一九七○年代,以梅花堅忍的精神激勵國人奮進,是著名的愛國歌曲。

梅花作為中華民國的國花,不僅出現在硬幣、郵票上,也被引為徽章的設計元素,如總統府徽、立法院徽、考試院徽、法務部徽、台灣省政府徽、中華奧會徽、校級軍官徽等等,國道標誌也以梅花為圖型;餐桌上的五菜一湯被稱為梅花餐,中華航空在垂直機尾所繪的也是梅花。然而,你可能不知道,民國伊始的國花卻不是梅花。

明清以來,雖沒有法令規範,但雍容華貴、富麗堂皇的牡丹,普遍被視為代表中國的花卉。清末,為了學習西方國家以特定的旗幟、樂曲作為國家之象徵,清廷定黃龍旗為國旗、〈鞏金甌〉為國歌。另相傳慈禧太后特頒懿旨,冊封牡丹為國花,並設頤和園中的牡丹景觀為「國華台」,「華」通「花」,因而有了牡丹被官方認可為國花的說法。

民國肇建,國旗改採代表五族共和的五色旗,國歌改為〈卿雲歌〉,然而並沒有規範哪種花為國花,因而民間一般仍延襲明清習慣,視牡丹為國花。一九一五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辭源》將「國花」一詞闡釋為:「一國特著之花,可以代表其國性者,如英之玫瑰、法之百合、日本之櫻皆是。我國向以牡丹為國花。」

然而牡丹華貴的形象,與五四運動之後國民籲請救亡救國的氣氛不合,而在北伐軍興,國民黨於一九二八年六月占領北京、驅逐北洋政權之後,國難當頭與濃郁的黨化氛圍,也與牡丹形象格格不入,因而有重定國花的必要。

同年十月,國民政府內政部禮制服章審訂委員會第十八次會議,首先提出以梅花為國花,取其「凌冬耐寒,冠冕群芳,其堅貞剛潔之概,頗足為國民獨立、自由精神之矜式」,並以梅花之三蕾象徵三民主義,五瓣象徵五權憲法,喻其五族共和、五權並重,具有敦五倫、重五常、敷五教的意義,這顯然是為了符節黨化所需而做的調整。

一九二九年二月,國民政府發布訓令,採用梅花作為各種徽飾,但並未明令為國花。然此後,民眾漸將梅花視為國花,隨處可見的梅花符碼已成為日常的一部分。

梅花明令為中華民國國花,要等到政府遷台之後的一九六四年。該年,內政部呈請行政院明令公布梅花為國花,行政院同意所請,核定「梅花為中華民國國花。惟梅花之為國花,事實上早為全國所公認,且已為政府所採用,自不必公布及發布新聞」。梅花自此扶正,靜悄悄地從公眾共識取得了法定地位。

現在國內揚起轉型正義的浪潮,要抹除威權象徵以及黨化色彩,但以梅花為國花的共識卻沒有動搖;而以梅花比喻三民主義與五權憲法之外,其「枝橫」、「影斜」、「曳疏」、「傲霜」,寓意《易經》中「元」、「貞」、「利」、「亨」四種高尚德行,似乎也添加了一些傳統意義,淡化了黨化元素。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