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玉山社/星月書房提供
《最美的風景》
◎作者:吳易蓁
◎譯者:張淑芬Sabi Piling
◎出版社:玉山社/星月書房
圖/玉山社/星月書房提供
文/I'm check雀可
對你來說,什麼是「最美的風景」呢?這個問題,或許每個人心中的答案都不相同。前幾年,流行一句「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這句話也成為台灣推廣觀光的亮點。沒錯,台灣人善良、熱情的款待,往往讓自遠方來的旅客印象深刻。此外,台灣豐富的自然資源,以及多元的族群文化,也交織出獨一無二的特色。
台灣長青的行腳節目《MIT台灣誌》或是今年剛推出的實境節目《叫我野孩子》,都嘗試透過鏡頭,記錄人與自然之間互動的狀態。前者透過走訪台灣高山林道,見證前人留下的歷史足跡;後者則讓孩子爬樹、採集、野營,上山下海地體驗自然生活,例如俯身林道低頭觀察動物足跡,或是蒙著眼憑藉聽覺判斷方位等。過程中,孩子在嚮導的引領下,學習尊敬山林、感受自然脈動,這一幕讓許多觀眾也深受感動。
照理說,人理應是大自然的一分子,但高度社會化的生活型態,讓我們早已失去與大自然互動的能力。今天我們要介紹的繪本《最美的風景》,以第一人稱(我)的視角,敘述離開部落進入都市生活的孩子,在長大之後重新回到部落,跟著表哥再次走進山林的過程。
故事的主角督馬斯跟表哥比令,從小在山裡長大,他們一起度過許多愉快的時光。有一天,督馬斯問比令長大之後想要做什麼?比令說:「我想要留在山裡面。」這個回答,讓督馬斯不解:世界那麼大,為什麼不去闖蕩冒險呢?
長大後,督馬斯到城市工作,拿著攝影機記錄下許多人的故事,期待透過鏡頭尋找最美麗的風景,但總覺得少了一點什麼,隱約覺得心底有個聲音在呼喚他。直到有一天,他再度回到部落,跟著表哥比令的腳步,學習觀察動物足跡、如何在山裡生活。在大山面前,人們顯得如此渺小;在大山面前,他們俯身謙卑,督馬斯發現,重回大山的過程,所經歷的一切感動,就是他尋覓已久,心中最美麗的風景。
而這最美的風景,其實早在繪本封面就已揭露,那就是屹立在雪山山脈聖稜線北緣,泰雅族的聖山──大霸尖山。作者說,這本書的靈感來自她的丈夫Dumas從小到大追尋自我的真實經驗,作者希望透過這個故事,讓更多的孩子開始認識自己的族群及文化。
其實,文化認同或文化傳承,不只是原住民族需要關注的課題,台灣其他族群同樣也面臨這些危機,我想,這本《最美的風景》可以作為拋磚引玉的起點。闔上書本之後,我們可以轉身面向自己的家族,透過訪談或查找資料,尋找家族的記憶,說不定會有意想不到的發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