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23RF
文/I'm check雀可
今年四月三日上午,台灣發生規模七點二地震。這起九二一以來最大的強震,首當其衝的花蓮災情慘重:樓房傾斜倒塌、數十人傷亡,太魯閣國家公園部分步道更是無限期閉園修復。其中,倒塌的天王星大樓拆除作業數度因發現受困貓咪而暫緩,因此,貓咪救援過程也成為關注焦點。
每一個生命都是珍貴的,不因物種而有高低貴賤之別。雖然緩拆作業增加了許多外部成本,但現場人員仍選擇這樣做,意味著這場救援貓咪行動,是「尊重生命」這個價值觀的社會實現。
幸運的,十多天後受困貓咪全數獲救,天王星大樓也順利拆除完畢;但如果今天要付出的時間成本是以年為計,我們是否還會做出相同選擇呢?
今天我們要介紹的繪本《希望牧場》就面臨這個難題的抉擇。繪本改編自真實事件,以十三年前的福島核災為背景,講述核災以來受輻射汙染的牛隻被當成「輻射廢棄物」,依法須全面撲殺。然而,就算這些牛已無經濟價值,但牠們大口喝水大口吃草,展現旺盛生命力的樣態,讓牧場主人選擇留下來繼續飼養牠們。
只是,這樣的做法,卻讓牧場主人這個「養牛人」遭受許多質疑,其他的牧場主人說:「我們可是一邊哭,一邊結束牛的生命,為什麼你卻讓牠們活下來?」彷彿在指責牧場主人的不合群。而另一方面,飼養三百多頭沒有經濟價值的牛,首先面臨的現實挑戰就是「錢從哪裡來?」沒錯,這些遭受輻射汙染的牛每天依舊精神百倍的咀嚼著飼料,絲毫不受任何影響,然而牧場主人卻背負龐大的經濟壓力,也常自我懷疑這麼做是否有意義?
還好,牧場主人在艱難的處境中迎來希望的曙光。消息傳開後,來自各地的援助也接連湧入:有人到牧場當義工、有人捐飼料與金錢,也有人搭著巴士來參觀,大家用自己能力所及的方式支持牧場主人,以及這群無辜遭受核災波及的牛隻。
雖然這些牛隻失去了原本經濟價值的意義,但看到牠們精神抖擻的活著,彷彿也填補了核災帶來的傷痛,讓人對未來產生一絲希望。過去,福島生產的越光米、蘋果、桃梨都相當知名,然而核災事故後,截至目前為止,福島仍有許多地區因為輻射汙染嚴重被列為管制區,不僅無法住人,那些曾經乾淨的水跟土壤也不復見。不過,只要活下去,還是可以對明天寄予期望,對吧?
現實生活裡的牧場主人吉澤正巳說:「這些活下來的牛是核災的紀念物及反核力量的象徵。」我想,《希望牧場》除了讓我們反省核災帶來的傷害,也提醒著我們,要用更宏觀的角度思考如何讓每一個生命都獲得保障,所有的行動都在尊重生命的前提下,進行更多風險控管,以降低傷害的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