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I'm check雀可
你有沒有注意過,在一些重要的發言場合,比如政見發表會、總統國慶演說、國會議事頻道等,全程都有專業的手語翻譯員同步聽打,看著翻譯員飛快的變換手勢搭配豐富的臉部表情,你會不會好奇為什麼這些場合需要手語翻譯呢?其實,根據二一八年通過的《國家語言發展法》,台灣各固有族群使用之自然語言(台語、客語、原住民族語、馬祖語)及台灣手語都是重要語言,換言之,政府有義務保障各族群母語使用者在教育、傳播與公共服務上的權利。
比較特別的是,由於手語的歷史悠久,所以跟口語語言發展一樣,存在著區域差異。根據統計,世界上大約有三百多種手語語系,因此不同地區的手語無法彼此溝通,換言之,每種手語都是獨特的。就像今天我們介紹的這本《會跳舞的手》,裡面的手語單字就是菲律賓手語,和台灣手語完全不同。
故事從珊姆發現新來的鄰居很不一樣開始,珊姆說:「他們有一雙會跳舞的手。」她觀察到他們利用舞動的雙手和表情來傳遞訊息。「他們在聊些什麼呢?」珊姆充滿好奇,卻無從得知起,直到一次上學途中,她和新鄰居小麥有了交集,她們自然的成為朋友,即使偶爾因為無法用言語交談而產生誤會,也不影響她們的友誼。不過,當小麥主動教珊姆如何用手跳舞之後,她們之間的距離更加拉近,因為手語成了她們的共同語言,可以更精確的向對方訴說心中的熱愛與夢想。
繪本的最後一頁寫著「我們是珊姆和小麥,我們是最好的朋友。」我們常說,語言是溝通的工具,然而這個前提必須建立在彼此使用相同的語言之上,就像在珊姆還沒學會手語以前,與小麥的互動彷彿隔著一道透明的牆,必須靠揣測來猜想對方的意思,自然產生不少誤會。而她們從彼此陌生,到最後成為真正的朋友,「手語」絕對是成功打破藩籬的關鍵。
根據國民健康署的統計,台灣每年約有千分之四的新生兒有先天性聽力損失問題,雖然多數能在輔具與早期療育的幫助下,達到正常語言發展水準。然而,作為視覺化語言的手語,對聽損人士來說在溝通表達方面仍有其不可取代性。只是,如果手語學習僅限於特定的族群,那也間接造成群體間的隔閡,因此,唯有越多人會手語,才能促成整體社會的友善氛圍,這也是國家語言法將台灣手語納入的原因。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相關資訊,可以到「台灣親子手語數位學習網」查詢,網站裡彙整豐富的學習資源,也釐清許多關於手語學習的迷思;或者你也可以到「國立台灣圖書館」的YouTube頻道裡的「台灣手語專區」,裡頭的繪本手語有聲書內容也很精采喔!
《會跳舞的手》
◎作者:喬安娜.奎.查麗娜.馬克斯
◎譯者:藍依勤
◎繪者:弗蘭.阿爾瓦雷斯(Fran Alvarez)
◎出版社:小宇宙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