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趣聞】番仔駙馬張達京

文/王文隆 |2022.10.19
4050觀看次
字級

文/王文隆

台灣本是山林為主的海島,上面滿布森林與野生動物,隨著漢人的開墾,才有了今日阡陌縱橫的模樣。清朝以來的台灣開拓史上,有一些特出的故事,張達京就是其一。

張達京,字振萬,號東齋,生於清康熙二十九年(一六九○),廣東潮州府大埔縣清遠都源高甲赤山村下灣莊客家人,身形魁梧,自小跟隨父親習醫,到了年已二十才渡海來台,定居在中部的岸裡社界內。

或因具有語言的天分,張達京在岸裡社從事的工作是通譯,負責漢人與當地巴宰族的溝通。

康熙五十(一七一一)年,岸裡社爆發瘟疫,張達京憑藉著自小習醫的本事,置辦草藥幫助岸裡社擺脫瘟疫的威脅。岸裡社的總土官阿莫(Amok)為了感激張達京,便將女兒許配給他,張達京因此多了一個「番仔駙馬」的別稱,成了與平埔族聯姻的漢人。

或許是多了這麼一個身分,張達京深獲漢人與平埔族兩方的信任,在當地的經營與開拓更是無往不利。

雍正元年(一七二三)年,朝廷基於當地原漢糾紛頻傳,為謀解決,需要幹練的人居間協調,因此找上了番仔駙馬張達京,任其為岸裡社通事。自是,他多了一個官銜,成為岸裡社原漢之間舉足輕重的人物。

雍正八年(一七三一)年間,大甲西社聯合樸仔籬社等八社反抗漢人,後又聯合沙轆十餘社起事,官府出兵彈壓。反叛的平埔族遁入山區躲藏,張達京與土官潘敦仔率岸裡社社勇為清軍助戰,直搗敵穴而建功。

雍正十二年(一七三四),藉著雍正皇帝五十七歲壽辰的機會,張達京奉召率同幾個原住民一同到福建受賞。該年十一月四日乘船至廈門,經陸路一路參觀到省城福州,在皇帝生日當天跟著群臣面北跪拜,領了督撫以皇帝名義犒賞的緞綾、布疋、靴、帽帶、襪等物,當月二十七日返回。

領了皇帝的賞賜,張達京至此聲望達到頂峰,也興起了墾殖商業的野心。

他一面設立「張振萬」墾號,一面慫恿潘敦仔向官府申請墾殖執照,並以張振萬墾號的名義,聯合陳周文、秦登鑑、廖朝孔、江又金、姚德心等五人一同經營,合組六館業戶,與岸裡社原住民訂立「割地換水」的墾約,載明六館業戶聯合出資,開發葫蘆墩圳,引大甲溪水灌溉。漢人蓋渠,原住民出地,共同開發。

原本,原住民也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交換,且有張達京居間鼓吹,遂有許多原住民與之訂約讓地。爾後才發現,原來張達京也是投資者之一,通事兼業主,直呼上當。張達京也因此成為台中地區著名的大地主,在台中盆地各處皆有資產,開拓了漢人在當地的生活空間。

然而,張達京在台中的墾殖,卻壓縮了巴宰族在當地的生活空間,迫使巴宰族最終只能移居南投埔里,或是退居苗栗三義鯉魚潭山區。這般詐取原住民土地的作法,屢見不鮮,台灣各地皆有通事涉入,也引起了官府的重視。

幾經調查,擔任通事已達三十四年的張達京,於乾隆二十三年(一七五八)以侵占土著地、界外私墾的罪名解職,遣回原籍,由潘敦仔接任通事,張達京這番仔駙馬的故事才暫時告終。

雖然六館業戶墾殖台中盆地,使這片土地得以成為良田是事實,然而巴宰族因失去土地而背井離鄉也是事實。站在漢人立場來看,張達京功不可沒,現在在台中神岡社口的萬興宮還供有他的祿位;然而就原住民立場來說,這卻是引來滅族大禍的源頭。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