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半導體產業發軔於一九七○年代,從工業技術研究院派工程師赴美學習,到電子工業研究所建立示範工廠,培訓企畫與操作產線人才,再連人帶專利技轉聯電、台積電等公司。當年政府引進許多資源,投入前途未明的高風險創新科技,逾四十五年努力,終使中美歐日等強權,皆依賴台積產品助推工業進階。
世事流變,以台積為領頭羊的台灣半導體業,雖創造就業機會,帶動經濟發展,被當今政府倚為可保衛台灣安全的產業;卻福兮禍之所伏。在中、美兩強相抗形勢裡,台積無罪懷璧其罪。
近來,美國智庫、媒體提出大陸武統台灣時的應變方案,包括炸毀台積晶片廠,派飛機接走台積高技能工程師,使中共即使拿下台灣,也得不到尖端技術。
判斷台積晶片廠能安邦護巢的邏輯,是認定中美歐各國都需要台製晶片運營各類軍、民產品,台海若有事,美歐日會援台阻戰;大陸也會慎思後果,避免戰禍。
所以台積董事長劉德音今年八月受訪時曾說,台積若遭武力奪取,生產會停擺;晶片產業靠多國供應設備與物料,不可能單獨作業,戰爭會使中國也難取得高階晶片,將導致經濟混亂。
美方放風攻台戰起可炸廠走人,是要台灣自毀安邦矽盾,護巢想定一夕反轉成破巢戰略。美國用非經濟手段瓦解他國企業的例子已不勝枚舉,日本、法國吃過虧,台灣傳產(車燈、膠帶廠)和科技公司,遭美方以竊密、反壟斷等理由起訴、罰款、判企業高管坐牢的例子不一而足。法國受害人曾出書,詳述美國陷阱、認罪協商(坦白從寬說謊從嚴)之惡。台灣受害人被拘數年後返台赴教會證道,賴宗教撫慰受創心靈。
全球化國際競爭加重政府護持本土產業責任,賽局理論提醒決策者擬訂方案時,須考慮對手的目標與決心。台中美三方,台灣不會發動戰爭,美國會拿台灣當芻狗,台美都須考慮大陸是以兩岸統一為政略目標。中華民國領導抗日戰爭,國共兩黨合作禦敵,軍民流血犧牲,就是為廢除不平等條約,收復台、港失土。
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日前接受美國電視台訪問,談大陸威脅將武統台灣,為何台灣人認為晶片能保護台灣?張答:「如果(大陸)首要目標是經濟福祉,我認為他們會節制不攻打台灣。」美媒續問,如果大陸真的攻台,還把台積電國營化,怎麼辦?張答:「如果發生戰爭,台積電會被摧毀,所有一切都難逃毀滅。」
台積電員工逾六萬五千人,自然人股東逾一百二十萬人,關連產業員工與股東更多。他們與公司命運休戚相關,願有安定和平的環境謀生,自不忍破巢、焦土、毀廠、走人等戰術戰略付諸實踐。他們經歷大陸環台軍演,也多半知道二戰時盟軍對德國無差別轟炸,卻不炸科隆大教堂的戰史;二十一世紀了,還想炸晶片廠,太愚蠢。
兩岸非愚,必知強權引戰域外以自利的居心。民進黨政府已宣示,匯聚在台灣的半導體產業不是風險,而是全球布局關鍵之鑰;將持續推進製造優勢,讓「護國神山」的全球地位更形重要。
但僅此空泛宣示必難盡護持企業之責,賽局理論告訴兩岸當局,在權衡台積矽盾與收復失土後,應相向共尋和平路徑,誓不當炸廠走人的芻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