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在二十大報告中提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工作方向,這是中共的新核心戰略,涵蓋內政、外交和兩岸的方針。與前台灣所追求的自由、民主、文化中國,正符合習所提的「中國式現代化」願景。而這個「台灣經驗」不僅可以做為中共現代化的藍圖,也可以讓台灣參與中國的現代化做出貢獻。
習近平在二十大報告中稱,「中共要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明確。
所謂現代化,不外乎政治民主、經濟自由、民生富裕,但中共過去並非完全走現代西方體制的路線,尤其是民主、人權議題,備受西方國家的批評。
曾將自由民主與資本主義定於一尊的學者法蘭西斯.福山,認為歷史已經終結在西方的民主制度上;在中國崛起後修正他的觀點,認為國家的穩定性除了「法治」、「民主問責」之外,更要加上「國家治理能力」。尤其美國經歷了川普總統那段期間的民主之亂以及對於新冠疫情的失控之後,中國的治理模式已經與西方形成了截然不同的體制,無疑的,它的政府效率是更高的。由而形成了與西方分庭抗禮的局面。
中共不會信服西方的體制,當然也不全盤否認西方的民主精神,而提出了「以法治國」和「全過程民主」的方略,說明了法治與民主的精神仍然是國家治理的要素,而中共也有它與時俱進的一面。
台灣在過去也曾經探討過中國的現代化,當時的國民黨歸結的一個方向是追求一個「政治民主、經濟自由、民生富裕」的社會,仍是以西方的政治、經濟體制為標竿。
台灣的經濟發展讓台灣成為亮麗的亞洲四小龍之一,民生富庶到錢淹腳目,但是也因為政治民主而帶來一些非經濟因素干擾,導致台灣的經濟無法持續增長,且形成M型社會到當前的K型社會,中產階級淪為均貧的無產階層。
台灣的政治出現藍綠惡鬥的現象不止二十年,造成嚴重內耗、族群分裂、損失難以估計。可見西方民主制度的缺憾,必須加以修正彌補。
有人認為中美的大國競爭其實也是東西文明的競爭,目前看來有東升西降的趨勢。如果說是文明的競爭,也就是中華文化與西方文化的競爭。在中國傳統中早就有民本思想,「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說明人民才是國家社會的根本;在法家的思想體系裡也可以匯通西方的法治觀念,至於道家和佛家天人合一,人與萬物眾生平等的觀念,更是西方文明裡缺少的價值。
國民政府在一九四九年遷台之後,最重要的就是維護了傳統中華文化,尤其在大陸文革期間,中華文化的命脈幾乎在台灣全數保存了下來。儘管民進黨去中國化,但是這個命脈並沒有斷絕;而大陸也正在填補之中,台灣正可以彌補。如同在改革開放期間,台商曾經在大陸做出的貢獻一般,提供新的管理和技術,使中國大陸的經濟能在最短時間躋身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中國式現代化正需要台灣經驗來共同完成,台灣的確可以在民主、經濟文化等各個層面提供截長補短的經驗,兩岸不止可以藉這個機會攜手和平發展,更能夠共同完成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只看台灣有沒有這樣的格局和氣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