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擴散後,普世都為食品通漲煩惱。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南韓炸雞套餐已漲至二十二美元一客,從平民美食驟變為奢華餐點,影片還播放消費者衝進超市,搶買打折炸雞桶的畫面。結論是全球食品價格危機必襲擊亞洲,南韓、香港、新加坡等仰賴進口糧食地區的中低所得者,月收入三至四成得花在食物上,所受影響最大。
美媒沒點名台灣,但根據主計總處資料,俄烏戰前,去年十一月菜肉類價格已登三年高檔。上班族有感的盒餐變貴,大台北地區外食族,加計水果、飲料的月消費額會在萬元以上;相較月薪三萬餘元,如近三成所得花在食品上,其他住行育樂服飾等支出豈能不緊縮。
日前台南一家海鮮粥名店,近九個月內漲價兩次,一碗鹹粥賣二百六十元(新台幣),在網路社群有很多討論。新竹市有家地方型連鎖商務旅館,今年九月恢復內食供餐,肉魚排套餐最低消費由一千元起跳,漲價四成多,還取消自助吧台的甜品、熱湯和生魚片,形同漲價又減量。
庶民印象裡屬銅板價的夜市,現在人均消費二百元以上,若嘗三至四攤鹹甜食物,可能花費五百元,已達進店用餐水平。普通盒餐店索價逾百元,比疫前貴二十元。主婦進市場,一般價格的普選蛋量少,不得不買紅心蛋、靈芝蛋、本地蛋、初生卵等價格升級的雞蛋。水果售價也攀高,進口的蘋果、梨、桃、莓等,固隨運輸成本而貴,本土酪梨、龍眼竟也不遑多讓。
網路社群熱議食品通漲,有的說嫌貴可以不吃,店家為維持品質而漲價,值得挺。有的則批評,食材成本波動有限,店家是賺觀光過路客的錢。也有網論推測,業界看準台南、新竹有科技貴族敢花錢,才猛漲還減量;像竹北高檔商務餐廳請法式名廚掌勺,套餐單價已七千元。可是這種高檔餐食多是報公司帳消費,花股東錢;一般餐廳跟著抬價,害苦了普通家庭消費者。
食品通漲像趨勢,但日本就有逆勢創新且成功的例子。
一般人印象日本是高消國度,疫情使外食連鎖業營收跌,日本居酒屋龍頭和民集團非但未漲價,反降低菜單價格,並開起炸雞、燒肉店;宅配盒餐均一價,單點任一肉品,含稅四百二十九日元,換算新台幣約九十八元;比台北連鎖豬排店盒餐一百二十元便宜。
抗疫兩年多,日本單價一千五百日元(約新台幣三百三十元)的中價位餐廳受創重;業者自救,白天賣鰻魚飯,晚上變居酒屋,兼賣冷凍食品增加營收。日本政府鬆綁防疫辦法,領先鄰國開放觀光客入境,協助旅休、餐飲、名品店恢復生機;從業員工有錢賺,面對食品通漲才不那麼苦。
政府應對通漲,如只出大宗物資降稅一招,效果太有限。今年俄烏開戰,和全球糧食產地有旱有澇,減了糧源;越南、泰國要聯手提高米價,印度阻擋碎米出口;觀察全球資源,農業資材如肥料、紙箱很難降價,民食騰貴必為未來數年之患。政府應以最適成本擴大糧源、水果進口地,調整為黨政利益而干擾民生的政策;並合理防疫,激活休旅等服務業,紓解民困。
央行日前示警,國民苦於薪資成長跟不上通膨速度。為政者務必認知民以食為天,處理好食品通漲問題,是不容政府推卸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