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勢人物55】學者派翠西亞:解決塑膠汙染 要從源頭做起!

文/楊慧莉 |2022.09.10
6473觀看次
字級
圖/斯德哥爾摩復原力中心
不管微塑膠採集工具「第二種拖網」撒向哪,都可以發現微塑膠。圖/派翠西亞
解決塑膠汙染問題,需要各方通力合作,討論從生產到後續處理。圖/斯德哥爾摩復原力中心
塑膠回收工作,往往落入低收入國家,成為它們難以處理的包袱。圖/Pexels
塑膠製品很好用,影響文明的進程,卻也製造了許多麻煩。圖/Pexels

文/楊慧莉

近來,許多商家紛紛祭出自備環保杯等器皿即可省錢的活動,希望能少用塑製品,降低環境汙染。不過,全球到底已生產了多少塑製品?其危害又是什麼?塑膠汙染真的只是垃圾問題嗎?今天,就讓研究塑膠汙染多年的學者派翠西亞帶我們一探究竟!

研究發現
塑膠汙染危害超乎想像


派翠西亞‧維拉魯比亞─戈麥斯(Patricia Villarrubia-Gómez)是斯德哥爾摩復原力中心(SRC) 的博士生兼研究助理。她曾在聯合國環境規畫署的合作夥伴「GRID- Arendal」擔任塑膠汙染專家;目前是環境調查局、永續海洋聯盟等國際組織的顧問,以及海洋環境保護的科學方面聯合專家組(GESAMP)成員。

塑膠好用但多到爆

派翠西亞是一位科學行動家,她視科學傳播為推廣其研究影響的關鍵。她的研究專注於塑膠汙染,以及其如何影響地球生態系統和生存其間的人類。

塑膠製品,曾幾何時,已成為民生必需品。它無所不在,以各種顏色、形式樣貌展現;化妝品、食物包裝、家居用品、電子產品等等,都有它的蹤跡,讓派翠西亞不得不盛讚塑料真的很好用,但也從研究中發現它「麻煩也一籮筐」。

根據其研究,「我們生產和使用塑膠品的量十分驚人,自從大量製造以來,已生產了一百億公噸的塑製品,有一半是過去二十年才有的。」

派翠西亞對塑膠汙染的研究調查長達十年,期間她努力言行如一,當個不愛用塑製品的消費者,但她發現那很難,「有時根本就無法避免一次性塑製品,整個生產消費系統就是那樣行事的。」

破解塑膠垃圾迷思

目前,關於塑膠的主流思想,都認定它是一個消費和垃圾處理問題。派翠西亞相信,大家多少都聽過塑膠廢棄物形成巨大島嶼在海洋中央漂流的故事,以及低收入國家該為多數塑膠廢料流入海裡負責。但根據她的調查,這些觀點完全是誤導,它過度簡化一個更複雜的故事;事實是,「塑膠用品和其化學添加劑其實是氣候問題。」

與其將塑膠品看成是垃圾問題,派翠西亞認為,我們應該從系統的角度看待塑膠製品,「塑膠品從產出前到後續處置、垃圾掩埋或漂流至海洋後,都對氣候變遷造成不良影響,而它可存在環境中好幾個世紀,劣化整個生態過程。」

她表示,百分之九十九的塑製品,起點都是化石燃料碳氫化合物。石油、天然氣和煤炭被提取出來,經過提煉,製作出塑膠品和其他合成化學物,過程中產生二氧化碳、甲烷等溫室氣體;研究指出,如果再不改善,光一次性塑膠品本身就足以占據二○五○年前所有溫室氣體排放量的一成以上。

生產過程排放大量氣體之外,塑膠製品的問題還在於用個幾分鐘或幾小時就丟棄了,而那樣將排放更多的氣體。

微塑膠公害一籮筐

此外,根據派翠西亞的觀察,回收系統也不怎麼管用,到處都失靈;回收塑膠製品很難,也不具成本競爭力;多數未在自家國內掩埋或焚燒的塑膠垃圾都運至海外,到達一些低收入國家,期待被回收,但這其實是全球化的一種偽善行為,讓富有國家將問題外包給低收入國家收拾,而後者根本就沒能力或技術以完善的方式處理。於是,大量塑製品遭非法焚燒、隨便丟棄或遺落在大海裡。結果,每年有數百萬噸的塑料汙染環境,即便經過妥善處理的塑製品也會排放溫室氣體。

塑製品一旦進到環境,分散到土裡或水裡,就開啟分解成微粒和奈米粒子的過程。為方便起見,派翠西亞以「微塑膠」稱之,並聲稱這種分解過程會排放乙烯、甲烷和二氧化碳,且不管是傳統或可行生物分解的塑料都一樣。

此外,在微塑膠的表面,會長出新的微生物社群,派翠西亞等研究者稱它們為「塑膠生物圈」(plastisphere),其生物性的活動也會釋放二氧化碳和一氧化二氮到環境中,讓氣候問題雪上加霜,「這代表微塑膠會傷害浮游植物的生長和行光合作用的能力,而浮游植物卻可製造我們所呼吸的大量氧氣。」

不只浮游植物,微塑膠也會毒害浮游動物,妨礙水生食物鏈的正常運作,因為這些浮游動物的健康生長是水底世界運作的基礎。

系統整治
不要再以垃圾問題視之


如果微塑膠為害浮游動植物生態的事實讓人不寒而慄,派翠西亞的研究進一步指出,問題可能更麻煩,「微塑膠結合所謂的『海洋雪』——由一群細菌、浮游生物和其他沉到海底深處的有機物組合而成——就會有生物性碳泵的運作表現,只是微塑膠會負面影響海洋雪,可能降低海洋吸收和隔離大氣中的碳的能力;不僅如此,微塑膠還會減少雪和冰的反射特性,可能加速冰川和北極冰的融化速度。」

塑製品最大受害者

事實上,塑膠汙染開始改變地球氣候系統運作過程,派翠西亞等研究者早就掌握訊息。她表示,這種汙染不是地方現象,微塑膠隨處可見,從聖母峰到馬里亞納海溝;它們在我們所呼吸的空氣、所喝的水和所吃的食物裡;現在在人類的血液和肺部都已發現其蹤跡,更可怕的是也跑到孕婦的胎盤裡了。

派翠西亞坦言,塑膠確實是一種很棒的材料,多用途又很耐用,現代文明的發展可說是拜它之賜,「不過它也引發了許多問題,前景堪慮」。根據她的研究,今天塑膠的總量是地球所有生物量的兩倍;儘管如此,化石燃料公司仍將碳氫化合物視為它們主要成長的區塊,打算未來五年一次性塑膠用品的生產要成長三成;目前已看到新的化學物在加速生產和上市中,因為出現了各式各樣的塑膠,每種都是不同的化學配方所組成,對人類而言,已經超出安全運作範圍;如果考慮到塑膠製品對氣候和生態系統所產生的影響,這將導致一場災難。

解決塑汙當前進展

即便被塑製品充斥的世界前景堪慮,派翠西亞認為還是有解決辦法。就她的觀察和了解,全世界已有企業、公司在創造新的設計和材料,取代傳統的一次性塑膠;社會運動紛紛教育人們減少塑膠足跡,並敦促地方和世界政策制定者定出強烈政策;科學家們在鼓吹大家快快限縮塑膠量和化學種類時,表現得比以前更團結;今年稍早,聯合國環境大會上有一百七十多個國家代表採取了一項「終結塑膠汙染」的倡議,所有這些國家承諾要在二○二四年前一起研擬一項合法的、有約束力的協議,嚴格把關塑膠製品從生產到設計和處理的生命周期。

而作為塑膠汙染的研究者,派翠西亞的工作就是提供決策者、私人企業和公民社會關鍵訊息。她相信,如要解決塑膠汙染問題,有一件事很重要,那就是要真正了解系統運作,即從塑膠生產、消費行為到塑膠不小心掉進魚類和人體後的影響;此外,想要提出有影響力的有效做法,就該採取整體、合作及跨學科的方式處理問題,然後一邊喚起意識,一邊提供政府和國際決策者完備的訊息。

系統解決才是王道

說起自己多年來的研究,派翠西亞表示,最享受的部分是它的複雜性,「研究塑膠汙染有點接近拼出一百萬片的拼圖。」

此外,她也很喜歡跟人合作的感覺,可以跟許多不同觀點和背景的人碰頭,互相學習。她強調,此刻,要了解塑膠汙染的影響層級,還缺了許多片有待釐清的「拼圖」;不過,這種合作工作已行之多年,目前已經可以確認情況緊急,是時候該行動了。

解決塑膠汙染問題,事關重大,需要各方通力合作。儘管目前仍處於千頭萬緒的階段,派翠西亞研究的結論提出了一個新的方向,那就是,「我們需要停止把塑膠當作是垃圾問題,不是光改變消費習慣、停用塑膠袋就好,而是需要把它當作氣候問題,因為塑膠產品從鑽取碳氫化合物到散播微塑膠,一路影響氣候,把地球弄得遍體鱗傷;因此,解決塑膠汙染問題得要系統化。」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