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大研究團隊近期研究,獲得國際放射醫學領域第一名期刊《Radiology 》肯定。圖/輔大提供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2021年國人死因統計,癌症蟬聯40年首位,其中肺癌更是連續42年穩居癌症頭號殺手,因而幾十年來,醫界投注大量心力對抗肺癌,其中一項已被廣泛使用即為「正子攝影(PET-CT)」。
然而,眾多報告卻指出「使用正子攝影竟不會對『存活率』造成影響」,這項結果引起輔仁大學研究團隊好奇,研究發現,原來使用正子攝影的最佳時機與「肺癌期別」有關。這項研究,已經獲得國際放射醫學領域第一名期刊《Radiology 》肯定,輔大也是近三年來台灣少數獲得刊登的學校。
輔仁大學校長江漢聲表示,近年將研究目標鎖定於創新與應用,其中一項重點即是成立輔大AI人工智慧發展中心。中心發現,正子攝影(PET-CT)使用在肺癌檢查的研究報告,甚至是證據等級「一級」的亂數分析顯示,「使用正子攝影檢查對病人的存活率,並不會造成影響!」
為了釐清答案,輔仁大學副校長謝邦昌率領商學博士班暨AI人工智慧發展中心研究團隊,包括李天行教授、陳銘芷教授以及吳思遠主任醫師,以科學的方式驗證數字背後的意義。
輔大團隊經過嚴謹的統計分析,以及大規模的運算發現,如果在電腦斷層已經確定是第一期或第二期的肺癌病人,可以直接施行手術,不需要做正子攝影;但如果是電腦斷層臨床分期第三期以上的病人,正子攝影則相對非常重要。因其可以釐清一些潛在的病灶,以及有可能在開刀中因為電腦斷層不明確而沒有處理的病灶,因此「增加存活率」。
由於「正子攝影」為一項昂貴的設備,輔大團隊的發現,除了讓臨床醫師能判別最適宜這項檢查的肺癌病人,更重要的是,能建議國家制定醫療與健康政策指引。因此,此篇研究榮獲國際放射醫學領域第一名期刊《Radiology》刊登,輔大也是少數在此期刊發表的學校,為近三年來,台灣少數榮獲刊登的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