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大塊文化提供
文/一行禪師
痛苦和幸福之間有著密切的關聯,就像淤泥與蓮花的關係。當你用一些時間聆聽自己的痛苦,深入觀察它的本質,理解就會出現;當理解出現,慈悲誕生,我們稱之為「慈悲的機制」。你善用了痛苦,把它轉化成正面的事物——慈悲。就像你用淤泥種植蓮花:沒有淤泥,就沒有蓮花。同樣地,沒有痛苦就沒有幸福,沒有慈悲。
善用痛苦創造幸福
關於痛苦,我們傾向兩個錯誤的想法。一是,我們受苦時,只有苦,整個人生都是苦難和悲慘。第二個想法是,唯有去除所有的痛苦,我們才能幸福。這種想法也是錯的。生活中可能有很多事情都不盡如人意,但同時也有許多幸福的情境。譬如,享受坐禪,並不意謂你要完全清空痛苦。我們每個人都有一些痛苦,但我們懂得處理痛苦的藝術。
不要以為只有百分百消除不幸,才能幸福快樂,這是不可能的。你或許以為,成佛了就不需要再修行,因為佛是覺者,有智慧、喜樂和幸福。但覺悟、智慧和幸福都是無常的。
如果佛想長養這些特質,就必須持續修習善用苦,如同蓮花要保持盛開, 就要處於滋養它的淤泥中。同樣地,接觸我們的痛苦、擁抱它並轉化它,可以產生覺悟、智慧和慈悲。
曾經有一名弟子問師父:「我該去哪裡尋找涅槃?」禪師回答:「在輪迴之中!」我們要善用痛苦,包括我們的恐懼、絕望、焦慮,去創造幸福。我們的修習就是善用痛苦來創造幸福,沒有此,就沒有彼。痛苦和幸福同在。我們需要找到面對痛苦的方法,把它轉化為幸福和慈悲,正如我們在哪裡跌倒就從哪裡站起來。
如何在一切看來很糟的時候,看到好的一面?這很難。但是我相信,如果我們有足夠的時間,就能看到好的一面。如果你還未看到,是因為你還沒花時間深入觀照。 禪修就是用足夠的時間安坐並深觀、進而理解的修習。
洞見超過30年才顯現
1966年,我離開越南到國外呼籲和平時,計畫離開三個月就回家。我的所有朋友都在越南,我的工作也在那裡;所有我想做的事情、每一位我想在一起的人,都在越南。但我因為勇於呼籲和平而被流放,那是非常艱難的時刻。當時我已經40歲了,有很多學生,但我還未找到真正的家。在知識層面,我長久以來研習佛法,能夠善巧地教導禪修,但我還沒有真正的「到達」。在內心深處,我想回家。我怎麼會想留在歐洲和美國?白天我非常忙碌,忙著演講、出席記者會、接受訪問。晚間,我會看到自己回家了。我夢見自己爬上美麗翠綠的山丘,上頭還有漂亮的小茅屋。
我總是夢見同樣的山丘,總是爬到半山腰時醒來,想起自己流亡在外。我嘗試訓練自己看到歐洲的美,樹木、河流、天空都很美,白天可以做到,但是夜晚我總是夢見回家。
數年後某一天,我察覺這樣的夢境結束了。時間流逝,深入我心的悲傷和期待已被定和慧所擁抱。回家的願望仍在,但我不再受苦。最後,這個時刻來到:我覺得即使這一生無法回家,也是可以的。這是徹底的解脫,不再有遺憾。我體會到,在越南就是在這裡,在這裡就是在越南。一切相連。如果我可以深刻地生活在此地,同時也是深刻地生活在那邊。這樣的洞見需要超過30年才顯現。有些事情可以很快轉化,有些事情需要更多的耐心,但解脫是可能的,只要我們認識解脫之道。只要看見「道」,已經能減少痛苦。 (本文摘自大塊文化出版《禪與拯救地球的藝術》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