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王春子
「放下」的意思,是放掉「某樣東西」。這東西可能是我們心裡所想,是我們創造出來的,像是一個理念、感受、欲望或信仰。執著在這個理念上,會帶來許多不快與焦慮。我們想要放下,但是該怎麼辦呢?
作者簡介
一行禪師(Thich Nhat Hanh)
一九二六年生於越南,十六歲在慈孝寺出家,一九四九年受具足戒,為臨濟禪宗第四十二代、越南了觀禪師第八代傳人。
圖/王春子
文/一行禪師 譯/張怡沁 圖/王春子
「放下」的意思,是放掉「某樣東西」。這東西可能是我們心裡所想,是我們創造出來的,像是一個理念、感受、欲望或信仰。執著在這個理念上,會帶來許多不快與焦慮。我們想要放下,但是該怎麼辦呢?
光是想要放下並不夠,我們得先認知到,這樣東西是真實的。我們得看得深一些,了解這理念的本質與源頭。因為理念多半來自感受、情緒,以及過往經驗,來自我們看到與聽到的事物。有了正念與專注的力量,我們可以看得更深,找到這些概念、感受、情緒或欲望的根源。正念與專注帶來洞察,而洞察能幫我們釋放這些心繫的對象。
此外,住在城市中的人,生活可能非常忙碌,環境十分吵嚷,汙染處處。我們甚至看不到月亮或星星,而人就困在都市中,想要找兩天遠離塵囂,到鄉間度假,但又無法實現,因為自己放不下一切。
某天,有個朋友來訪,他說:「這個周五我們去鄉下走走吧。」他非常擅長說服,於是我們答應了。上車之後,不到四十五分鐘,我們便將都市遠遠拋在後頭,眼前出現鄉間風光;接著,感受到微風輕拂,置身於開闊的空間裡,這帶給我們無窮喜悅。這分喜悅來自放下的能力,以及將城市拋在腦後。放下之後,便生出喜悅與快樂。
這時,我們應該拿張紙,坐下來,寫下我們能放下哪些事物。許多事物依舊綑綁著我們。我們感受不到喜樂,因為我們還沒學會放下。
(摘自《怎麼鬆》,大塊文化出版)
作者簡介
一行禪師(Thich Nhat Hanh)
一九二六年生於越南,十六歲在慈孝寺出家,一九四九年受具足戒,為臨濟禪宗第四十二代、越南了觀禪師第八代傳人。一九六○年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研讀比較宗教學,並於哥倫比亞大學、康乃爾大學講學。持續推動反戰運動。一九六七年,美國黑人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恩提名他角逐諾貝爾和平獎。一九七三年越南政府取消他的護照,自此離開越南,流亡法國。目前住在法國南部的禪修中心「梅村」(一九八二年創立),由僧俗弟子協助到世界各地帶領禪修活動,宣揚正念生活的藝術。他是目前世界上最著名的禪師之一,教導正念禪修長達七十餘年,暢銷作品包括《幸福》(Happiness)和《當下自在》(Being Pe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