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韋士塔
無線傳輸技術的進步,讓穿戴式傳測器的應用範圍日益擴大,包括健康數據偵測。這類裝置能即時監控使用者的血糖濃度、血壓、心跳頻率及活動,透過感測器把相關訊息傳送到智慧手機,進行精準分析。
不過,目前多數無線感測器需借助嵌入式的藍牙晶片進行訊息傳輸,這些晶片使用微型電池供電;然而,對次世代的感測器來說,這些傳統晶片及電源可能過於笨重,新一代的傳測器正往更小、更薄、更靈活的形式發展。
麻省理工學院(MIT)的工程師已設計一款新型的穿戴式感測器,不需搭載晶片或電池就能進行無線通信,開創無晶片感測器的先河。
據研究團隊發表於的《科學》(Science)期刊的報告,這種感測器的設計有如電子皮膚(e-skin),外觀類似電子透明膠帶,是一種能貼合皮膚的柔性半導體薄膜。感測器的核心是超薄、高品質的氮化鎵(gallium nitride)薄膜,厚度僅250奈米;這種材料以其壓電(piezoelectric)特性聞名,能依據機械承受的壓力產生電子信號,也能透過電磁脈衝產生機械振動。研究人員發現,利用氮化鎵的雙向壓電特性,能讓這種材料同時用於感測及無線通信。
研究團隊的機械工程及材料科學工程副教授、電子研究實驗室首席研究員金智恆(Jeehwan Kim,音譯),曾開發一種稱為遠程外延(remote epitaxy)的技術,能在包覆石墨烯的晶片,快速剝離超薄、高品質的半導體,並以這項技術研發多種柔性、多功能的電子薄膜。
如今,研究團隊再次以這項技術剝離了氮化鎵的超薄單晶薄膜,這種薄膜是一種敏感度極高的壓電材料,能根據使用者的心跳及汗液中的鹽分產生振動,產生電子信號並傳送至特定範圍內的接收器。如此一來,相關訊息便能無線傳輸,無需晶片或電池。
金智恆表示:「晶片需消耗大量電力,但我們的設備能大幅縮小健康監控裝置的體積,且不須使用耗電的晶片。使用者能把我們的裝置貼在身上,就像貼上OK蹦,並與手機配對,監測脈搏、汗水與其他生物信號。」
研究人員指出,脈搏、汗液中的化學物質,或是皮膚受紫外線照射產生任何變化,都會讓氮化鎵薄膜產生振動;此時,壓電材料會把振動轉換為電子信號,由無線接收器加以記錄。
研究團隊已進行人體測試,在受試者的手腕、脖子等部位貼上電子皮膚,成功讀取心頻、出汗的變化,並使用放在附近的無線設備接收相關訊息,完全不需與感測器接觸;金智恆表示,這是邁向無晶片無線感測器的重要一步,若能把目前的設備與薄膜搭配,將可監測各項重要的生物信號。
研究人員指出,氮化鎵薄膜未來可望應用於各種生物信號的檢測,電子皮膚將成為多功能的無線健康監控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