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細菌超能力 顛覆科學界認知 綠膿桿菌 能吃掉塑膠廢棄物

編譯/韋士塔 |2025.07.05
109觀看次
字級
醫療廢棄物有許多是塑膠材質。圖/法新社
塑膠垃圾堆積成山,嚴重威脅生態系統。圖/美聯社
醫院使用大量塑膠製品。圖/法新社
研究人員觀察綠膿桿菌在塑膠環境形成生物膜。圖/美聯社
某些綠膿桿菌可能具備分解塑膠的能力。圖/美聯社

編譯/韋士塔

塑膠汙染是當前最受關注的環境議題之一,隨著塑膠材料的使用範圍日益廣泛、數量持續增加,生態系統正面臨嚴重衝擊。面對如何解決大量塑膠廢棄物的挑戰,科學家發現,某些具備分解塑膠能力的微生物,可能提供永續的解決方案。

近年來已有研究發現,一些微生物能夠「吃掉」塑膠,未來甚至有可能被應用於消除塑膠廢棄物,緩解垃圾掩埋場壓力,更能減少流入海洋的塑膠垃圾。但利用細菌分解塑膠的研究,仍在初期階段。

在醫療領域,塑膠製品的使用相當普遍,例如:醫院內使用的縫合線、傷口敷料、導尿管和植入物等;不過,這些塑膠產品可能滋生某些細菌,也成為醫院的棘手難題;最常見的威脅之一是綠膿桿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這種病原體常見於醫院,據統計,每年與60萬起死亡病例相關,並且許多感染是在醫院內發生。

醫學專家指出,綠膿桿菌在特定環境下,特別容易繁殖,最易感染的高危險群,是使用呼吸機、經歷手術或有燒傷開放傷口的患者,以及使用導尿管的病患。

慢性病患者或免疫力弱的人,一旦遭到綠膿桿菌感染,細菌會入侵身體不同器官,造成各種炎症及併發症,若更嚴重,會出現敗血症及死亡。

綠膿桿菌惡名昭彰,但最近科學家卻發現,某些種類的綠膿桿菌可能具備分解塑膠的能力。這項發現立刻引起研究人員重視,因為這有可能顛覆目前對綠膿桿菌的認知,讓這種被視為有害健康的細菌成為保護環境的幫手。

為進一步了解綠膿桿菌分解塑膠的能力,研究人員從受感染的患者傷口採集綠膿桿菌,並分析細菌基因組,發現這種細菌擁有特定基因,能製造分解塑膠的酶(enzyme),這種稱為「Pap1」的酶,讓綠膿桿菌能分解塑膠,還能把塑膠當養分。

研究人員表示,綠膿桿菌被世界衛生組織(WHO)列為致命病原體,原因是這種細菌能形成堅固的生物膜(biofilm),抵抗宿主的免疫系統及抗生素治療;但研究團隊測試後發現,當細菌形成生物膜時,它們能夠更有效率地分解塑料,而擁有「Pap1」酶的綠膿桿菌,更容易形成生物膜。

也就是說,「Pap1」酶確實使綠膿桿菌的危害性增強,但若能妥善應用這個特性,就能把危害轉變為對環境有益的特點。

科學家表示,塑膠是複雜的聚合物,由長而重複的分子鏈組成,需要很長時間才能自然分解。

如果能將它們分解成更小且可溶的化學單元,那這些基本單元就可被回收利用,並在閉環系統中,形成新的塑膠。「Pap1」酶的應用,代表有可能讓塑膠出現更快、更有效率的分解,在生物回收領域應用的潛力值得期待。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